全球經濟將遇冷經濟結構調整是良機


時間:2012-01-04





對于今年的全球經濟形勢,無人會持樂觀態(tài)度。全球經濟的變冷將會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但在這種挑戰(zhàn)中,中國又一次迎來了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良機。

今年全球經濟遇冷是大概率事件,無論歐美發(fā)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無法回避這一顯著趨勢。

目前的數據似乎表明,美國經濟正在顯示出復蘇苗頭,其微觀實體尤其是部分高科技企業(yè),經濟活躍度出現大幅攀升,但這還很難說是處于一種整體復蘇中。而從歐元區(qū)來看,雖然今年歐元崩盤風險概率相當低,但因根本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歐元區(qū)仍將面臨大幅震蕩風險。與此同時,由于財政緊縮以及銀行“去杠桿化”, 歐元區(qū)投資和消費都將會出現顯著下降。

新興經濟體雖以較快的經濟發(fā)展勢頭令全球矚目,但由于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其經濟體量小,難以承擔起提振全球市場的重任。何況,在歐美經濟放緩背景下,其經濟增長也面臨巨大考驗。巴西和俄羅斯都靠初級產品出口拉動經濟增長,俄羅斯或許會因油價仍徘徊在高位而經濟不會陷入衰退,但因全球消費萎靡勢必會影響到其出口。而巴西因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其經濟增長長期都將面臨挑戰(zhàn)。印度的局面或許稍好一點,但為遏制其國內高通脹形勢,也只有放緩經濟發(fā)展步伐。

新興經濟體最后其實就是看中國。2009年正當世界處于大蕭條前夜時,是中國奮力一搏將世界經濟從無底深淵中拯救出來,但今年中國卻再也難以負擔起刺激全球經濟增長的重擔。也正是09年的刺激性政策,讓中國經濟元氣大傷。在刺激性政策作用下,中國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乃至到了為確保經濟良性運行而不能再忽視的地步。重要的是,在刺激政策出臺前,政府、企業(yè)、銀行和家庭都有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如今卻至少壞了三張,地方政府背負著巨額的債務,企業(yè)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銀行只有大量融資才能確保健全的資本金。

在09年中,中國經濟基本面無疑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盡管這種損害還不至于破壞中國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運行,但中國卻再也無法復制像當年一樣的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從目前看,今年投資下降已是大勢所趨,并且這種下降跡象還十分明顯。在高負債壓力下,鐵道部在去年便已聲稱今年基建投資將壓縮到4千億,而過去這動則是上萬億;房地產投資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增幅已是一月比一月降,這還是有保障房撐著,而在今年保障房建設壓縮情況下,房地產投資勢必難以再現去年的增勢。

不僅如此,只要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出現根本性改觀,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力度也就會有限。事實上,在歐美債務危機深化背景下,中國出口企業(yè)將面臨巨大的困難。無論長三角,還是珠三角或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這三大中國經濟板塊其今年出口形勢都不樂觀,在這些地方出口型中小企發(fā)生停產、轉產甚至倒閉現象更不在少數。而在加大經濟轉型力度下,中國的消費狀況近年來都沒有出現實質性突破,這種形勢即使在今后幾年恐怕也將難以扭轉。

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不能再看中國,世界經濟增長的頹勢也將影響著中國,但這卻是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良機。

過去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出口總量的迅速上升,掩蓋了中國經濟結構中的致命傷。近10年來,中國雖然保持了10%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但這是依靠投資和出口增長實現的。這種經濟高增長速度,不僅掩蓋了投資增速和出口增長過高的結構性問題,而且也忽視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



與此同時,中國外貿出口的較快增長,不僅掩蓋了加工貿易順差的過大和一般貿易逆差的存在,而且也忽視了中國對歐美發(fā)達市場的過度依賴。

對于這種經濟結構性問題,中國其實早已意識到,但由于經濟和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卻無力去擺脫這種狀況。出口企業(yè)在收入增長的背景下沒有動力去轉型升級,政府在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背景下更樂意采取過去的投資模式來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在收入分配和民生改善上下功夫。只有像今天一樣的經濟困境的到來,才能倒逼企業(yè)的轉型和政府的改革。事實上,自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以來,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明顯在加快。

目前,中國不少出口型企業(yè)已經實現由外銷向內銷的轉變,由低附加值向品牌、渠道等高端競爭模式的轉變,由沿海布局向內陸轉移產業(yè)方面的轉變。而中國政府在收入分配改革和民生投入方面的力度也在加大。結構性減稅已成當前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社保、醫(yī)療、教育等民生投入也在逐年加大,推進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意味著中國已不滿足于“世界工廠”的地位,而是試圖在世界產業(yè)競爭的高端上贏得一席之地。

但盡管中國經濟正在實現轉型,不可忽視的是這種步伐走得太慢。而在今年全球經濟變冷無法逆轉的趨勢下,中國雖經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但毫無疑問這也是一次在危機中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