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市場繼續(xù)縮量調整,上證綜指一度創(chuàng)出33個月以來的新低。低迷的股市行情讓很多投資者早早“鳴金收兵”準備過年,沉淀在股票賬戶的閑置資金也開始尋找短期投資產品過渡。不過,由于監(jiān)管層叫停了1個月以下的短期理財產品,閑置資金也喪失了今年最主流的短期投資渠道。對此,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可選擇貨幣市場基金或滾動型理財產品過渡,幫助閑置資金跨年。
貨幣市場基金
收益攀升
“如果投資者手中有些閑錢,暫時沒有明確的投資方向,可以選擇貨幣市場基金過渡?!鄙现芪?,當記者向理財師咨詢目前閑置資金該選擇什么產品跨年時,中行金華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陳勝權毫不猶豫推薦了貨幣市場基金。
據了解,今年以來,市場出現了“股債雙殺”的格局,貨幣市場基金成為今年唯一賺錢的基金品種。陳勝權表示,隨著收益率逐漸攀升,在銀行1個月以下理財產品被叫停的背景下,貨幣市場基金呈現出明顯的替代效應,吸引了大量閑置資金涌入。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日,貨幣市場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3.515%,其半年收益升至3.783%,最近一季度的平均收益為3.99%,近一個月則達到4.5%。截至12月5日,77只貨幣市場基金中,已有富國天時等13只“七日年化收益”超過6%。
國金證券基金分析師張劍輝指出,由于今年以來持續(xù)的緊縮政策,各期限AAA級短期融資券收益率和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維持在高位,而短融、回購是貨幣市場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由此推升了其收益率的持續(xù)走高。此外,由于臨近年末,銀行間資金偏緊,推動銀行間利率走高,也客觀上帶動了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提升。
如何選擇
貨幣市場基金
貨幣市場基金作為較好的現金管理工具已經被投資者熟知。但是,和股票基金、債券基金一般以凈值高低判斷優(yōu)劣不同,貨幣市場基金業(yè)績的好壞是由“日萬份收益”或“七日年化收益”來衡量。
陳勝權告訴記者,目前投資者較為熟悉的是“七日年化收益率”。這是貨幣市場基金過去7天每萬份基金份額凈收益折合成的年收益率。但是,“七日年化收益率”僅反映過去7天的贏利水平,并不意味著當前的收益水平。相比之下,投資者真正應關心的是基于另一個常用指標———“日萬份收益”計算的年化收益率?!叭杖f份收益”全稱叫“日萬份基金單位收益”,是指把貨幣市場基金每天運作的收益平均攤到每1單位份額上,然后以1萬份為標準計算凈收益的結果。這個指標越高,投資人當前獲得的真實收益就越高。由于“日萬份收益”的波動比“七日年化收益”大,專業(yè)投資者還會特別關注“節(jié)假日萬份收益”的年化收益率,并觀察這組指標在一段時間內的穩(wěn)定性。“節(jié)假日萬份收益”堪稱貨幣市場基金最真實的收益率,因為節(jié)假日期間基金管理者無法對基金收益進行調整。
陳勝權建議,在目前市場環(huán)境下,建議投資者選擇歷史業(yè)績居前且穩(wěn)定性較好、成立時間相對較長、資產規(guī)模較大、短融占比較高的貨幣市場基金品種。
滾動理財產品
收益差距大
雖然1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被叫停,但各商業(yè)銀行的滾動型理財產品仍正常發(fā)行,這也成為閑置資金的一大去處。
“目前,各銀行基本上都推出了1天、7天、14天等期限為一個投資周期的滾動型理財產品,投資者只需購買一次,在不贖回的情況下,產品到期后投資本金會自動滾入下一投資周期。既滿足了流動性的需求,也滿足了高于銀行儲蓄的投資理財需求?!苯煌ㄣy行金華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邢朝斌告訴記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產品設計和結構上大同小異,但不同銀行的滾動型產品存在不同的交易規(guī)則,預期收益率也有高低,投資者應多做了解。
以1天產品為例,目前1天期產品年化收益率一般在2%左右,不過各家銀行的產品差異也很大。有的銀行在一段時間內給出的預期收益是固定的,如目前農行“安心快線天天利滾利第一期”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穩(wěn)定在2.3%。有的產品根據客戶每筆投資本金參與理財天數的長短,提供階梯遞增式預期年化收益率,持有時間越長,理財收益越高。如建行的“日新月溢日日型”產品,持有7天以下的,預期年化收益率2.05%;7天以上含但少于14天的,預期年化收益率2.2%。
除了在收益率上有差異,投資者還應了解清楚這類產品的細節(jié)。例如,了解滾動型理財產品的起息日在哪一天,盡量選擇在起息日前一天買進,這樣可以充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另外,邢朝斌也提醒,滾動型理財產品大多數不計復利,下一個周期只是本金滾動投資,一般每周或者每月的固定一天會將這一階段的利息打入個人賬戶。同時,不同產品的資金贖回到賬時間也有差別,投資者應充分了解自己所買產品的到賬時間,為下一次投資提前做好準備。
來源: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