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的形成機理與啟示


作者:陳華 趙俊燕    時間:2011-08-19





  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大潮過后,各國高企的財政赤字、主權債務問題浮出水面。從早期的冰島、迪拜,到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到現在的意大利,主權債務危機逐漸向歐洲核心國家擴散,而美、日等國的主權債務問題同樣令人生畏。事實上,出現這一局面多少也在預料之中。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各國紛紛出臺規(guī)??涨暗慕洕碳び媱?,人為拉動經濟快速步入復蘇通道,然而非常規(guī)救助計劃是依靠國家財政赤字、舉借內外債來實現的。當一國財政支付一再超出警戒線,長期與其收入不匹配,致使到期主權債務不能及時償付,財政風險導致的主權債務危機便發(fā)生了,由此陷入“危機——救助——更大的危機”經濟刺激計劃的陷阱。

  主權債務危機的形成機理



  人們普遍認為,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是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延伸,但筆者認為,主權債務風險的積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機只是加劇了其暴露與爆發(fā)的過程。

  首先,非常態(tài)經濟刺激計劃導致主權國家過度舉債。金融危機以來,各國不斷出臺規(guī)??涨暗慕洕碳び媱?,動輒上千億美元的救市資金不斷增加國家的財政赤字,在財政投入無法支撐所需開支后,政府不得不大量對外舉債,導致了財政赤字與主權債務風險伴隨經濟復蘇而來。

  其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jié),經濟缺乏“生產性”。上述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有其歷史、體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失去了“生產性”,即失去了實體經濟的支撐。以冰島為例,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冰島就效仿英美等國的金融體系,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開放金融政策,導致國內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發(fā)展而急劇膨脹,一旦信貸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縮,高額負債形成支付危機必然引起金融系統(tǒng)的崩潰。

  第三,沒有量入為出,超償付能力的過度依賴外資。在遭受債務危機的國家中,大部分國家實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生產力,導致了國內經濟的發(fā)展對外資過度依賴。這決定了其在經濟受到沖擊時,外資突然撤出,政府卻沒有足夠的償付能力來維持經濟正常運轉,進而陷入危機。

  應對危機的可行途徑



  鑒于主權債務危機的復雜性,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應對機制存在很大阻礙,但探尋化解主權債務危機的財政途徑,對降低當前財政風險的擴散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一是嚴格財政紀律,財政風險要可控,財政赤字要適度。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均靠借貸維持消費,靠赤字促進增長。事實證明,在短期這種模式可以創(chuàng)造一時的繁榮,但積累已久的風險最終會集中爆發(fā)。因此,必須嚴格財政紀律,以降低財政風險為原則,建立可持續(xù)財政制度。

  二是危機管理常態(tài)化,適時創(chuàng)建危機應對基金。危機應對基金的建立并不是強調用亡羊補牢的方式來救助危機,而是在危機發(fā)生之前就要及時采取分散化解措施,以避免國家破產波及他國經濟的穩(wěn)定。

  三是夯實經濟“生產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fā)展。在虛擬經濟虛假繁榮的表象下,金融與房地產領域成為一個國家吸收巨額資金的“海綿”,流動性的缺失致使實體經濟因受投資遏制,生產效率不斷下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矛盾不斷尖銳。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矛盾被引爆,虛擬經濟領域的泡沫破滅后,實體經濟卻無力招架。為了防止主權債務危機在歐元區(qū)惡化進而影響全球經濟,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通過促進經濟增長來解決問題。只有經濟實現內生性增長,才能通過財政稅收的增加,而不是僅通過緊縮財政來解決債務問題。

  對中國的啟示



  相對于2008年的次貸危機,本次美國債務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沖擊將小得多。不妨把全球債務危機看做中國調整國內經濟結構的良機——中國應利用危機,倒逼國內經濟結構調整,而不是匆忙上陣,跟隨歐美國家再次大搞經濟刺激。即使未來形勢逼人,中國被迫聯手出臺一定額度的救市政策,也應考慮使用以減稅為主的財政政策,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刺激居民消費,通過服務業(yè)的大力發(fā)展解決就業(yè)問題,通過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來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維持在一定水平上,同時繼續(xù)堅持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

  更應看到的是,美國債務危機為中國敲響了債務問題的警鐘,中國應以此為戒,優(yōu)化財政結構,避免債務風險的過度累積。

  一是建立資產負債表,提高債務透明度。當前,銀行信貸規(guī)模收緊,很多地方政府融資面臨資金斷流的風險,嚴重影響了其償債能力。因此,應建立公開、透明的資產負債表,利用審計等方式明晰地方政府債務的真實情況,通過信息披露將隱形風險顯性化,為防范化解債務風險提供基本依據。

  二是建立常態(tài)的財政風險釋放通道。任何危機的爆發(fā)都不是一日形成,局部風險逐漸累積形成系統(tǒng)風險,系統(tǒng)風險惡化才爆發(fā)危機。我國要從長期化解財政風險的角度,建立常態(tài)的風險釋放通道。例如,可以考慮充分利用債券市場,使政府的資金來源多元化,通過市場化手段約束政府舉債行為,進而分散風險。

  三是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先編制預算后支出,沒有預算不準支出。要建立健全預算控制體系,嚴格控制收入與支出預算,改進收入預測方法和技術;建立財政部門與經濟規(guī)劃部門和收入征管部門的協商和溝通機制,完善有關部門之間的數據信息共享平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實際財政狀況的預測模型框架和體系,切實增強預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四是穩(wěn)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效防范熱錢流入。美國國債問題短期內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其負面影響將逐漸顯現出來。作為率先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復蘇的中國來講,必將成為投資者密切關注的對象。如何防止套利資金大幅流入中國,中國或許可以學習南美一些國家,實施托賓稅制度。托賓稅是指對現貨外匯交易課征交易稅,旨在減少純粹投機性交易,防止短期投機性資金流動規(guī)模急劇膨脹造成的匯率不穩(wěn)定。

  結 語



  事實證明,過度依靠對外舉債和赤字消費來促進經濟增長是不健康的經濟發(fā)展模式,特別是在危機背景下,應對危機出臺一系列非常態(tài)的財政刺激計劃,進一步加大了財政風險,而財政刺激計劃運用不當,很容易陷入刺激計劃的陷阱,產生“金融風險——財政風險——國家風險”的怪圈。救急性的財政赤字刺激政策不可持續(xù),一旦經濟好轉要及時退出。無論如何,正視財政風險,建立可持續(xù)財政體系,是防患于未然的正確道路。
  


作者:陳華 趙俊燕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