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里,最忙碌的銀行家,恐怕非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莫屬。
從1月18日起,工銀以一天一家的速度在歐洲連開5家分行。為主持這5家分行的開業(yè)儀式,姜建清馬不停蹄地在歐洲穿行,從法國巴黎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再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蘭和西班牙馬德里。之后,他又前往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
在這座小鎮(zhèn),這位曾主導工銀上市的管理學博士說:“工銀有志在全球范圍內施展拳腳!”
姜建清的足跡清晰地顯示出工銀正加速海外布局。這其實早有跡可尋:早在2009年,工銀就與總部設在香港的東亞銀行達成協(xié)議,收購東亞銀行持有的70%加拿大東亞銀行股權。就在歐洲五國分行開業(yè)的同時,工銀還出手1.4億美元,收購了東亞銀行美國子公司80%的股權。
身為中國最大商業(yè)銀行的工銀,大舉拓展海外業(yè)務,其標志意義還在于:近年來,中國銀行業(yè)正通過海外分行、海外并購、海外合作等方式加快國際化之路。
加速“走出”
中國銀行業(yè)在海外設立分行或進行并購的行為并不少見,但步伐一直比較緩慢,直至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走出去”的步伐驟然加速。
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例,除工銀“動作頻頻”外,2009年6月,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開業(yè),一年多后又在悉尼開設分行;2010年12月,中國銀行德國、比利時分行相繼開業(yè),一個月后,這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資銀行的紐約分行正式受理人民幣業(yè)務。另有消息稱,2010年完成上市的中國農業(yè)銀行正積極申請設立倫敦子銀行、紐約分行等,并擬將東南亞作為國際化發(fā)展的重點地區(qū)。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曾給出一組數(shù)據(jù):1985年中國銀行業(yè)海外資產僅90余億美元,到2009年已超過2700億美元。2009年末,中國銀行業(yè)海外機構數(shù)量超過1200家,業(yè)務覆蓋32個國家和地區(qū)。
從時間點上不難看出,全球金融危機成為中國銀行業(yè)密集“出海”的直接動因。業(yè)內人士認為,金融危機期間,部分國家為了提振本國金融業(yè),對外資銀行的準入有所松動,市場進入壁壘和成本相對較低,為中資銀行提供了難得的時間窗口。
中國銀行巴黎分行總經理潘諾近日也提到,最近三年該分行實現(xiàn)的跨越式發(fā)展,得益于國內經濟快速增長、“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越來越多,以及人民幣業(yè)務的國際化、中法經貿往來越來越密切等諸多因素。全球金融危機給不少銀行帶來巨大沖擊,而中國金融業(yè)卻抓住時機迅速提升了排位。
但業(yè)界也認為,全球金融危機提供的機遇只是一方面,從根本上講,中資銀行“走出去”是主動順應國家戰(zhàn)略需要,也是自身建設的內在需求,更是中國經濟不斷融入全球經濟的必然體現(xiàn)。
國家層面,本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強調深入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而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也提出要逐步發(fā)展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
許多財經專家和學者在接受《環(huán)球》雜志采訪時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當前,中國正在從利用外資為主向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并重轉型,隨著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步伐加快,貨幣也要跟著“走出去”,銀行“走出去”因此成為必然。另一方面,中國銀行業(yè)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內通脹壓力加大,從戰(zhàn)略角度考慮也需要“走出去”。
“時機”之辯
不過,對于這一中國經濟的重大現(xiàn)象,學界也存在分歧。辯論的焦點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時機,二是模式。
對于前者,意見謹慎者們認為,并非所有中資銀行都適合“走出去”,切忌抱著“抄底”的心態(tài)一哄而起。具備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和風險管理能力,有較強的資本實力和盈利能力,擁有全球性的客戶基礎,以及對外部市場和監(jiān)管環(huán)境較為熟悉的國際化人才,都是確?!俺龊!敝蟛槐弧帮L浪”卷走的基本條件。
對于后者,分析人士指出,中資銀行目前的海外拓展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自主申設,二是海外并購。究竟采用哪種路徑更為適宜,則取決于銀行自身的戰(zhàn)略目標、資本實力和管理能力。與老牌跨國銀行相比,目前中資銀行除了市值和成長性等指標領先以外,在盈利能力、運營效率、風險管控、服務質量等諸多方面仍存在顯著差距。
從操作實踐看,中資銀行的高層們也一直保持著足夠的謹慎。姜建清雖然明示了工銀“走出去”的決心,但他在達沃斯也表示,將在長期內“小心、謹慎”地推進,“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們的重點將主要放在新興市場,因為那里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對于美國市場,我們的發(fā)展會非常謹慎?!?/p>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也曾坦言,世界上并購的成功率很低,“如果出海收購,去歐美收購銀行的把握不大”。
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fā)銀行近年也曾試水海外投資,但出師不利:2008年,國開行競購安聯(lián)保險旗下的德國德累斯頓銀行就曾被拒;此外,國開行還曾向中國鋁業(yè)提供資金,助其收購全球礦業(yè)巨頭力拓的少數(shù)股權,也終告流產。
中國銀行也曾在埠外陷入官司糾紛——包括紐約分行、洛杉磯分行在內的3家美國分行,于1991年至1999年間被指稱有“不當行為”。
與先于金融業(yè)“出海”的能源業(yè)比,中資銀行此次密集“出?!笔艿降摹案蓴_”要少很多。工銀在歐洲的最新投資舉動就受到了熱情歡迎。據(jù)悉,其在歐洲籌開分行事宜一共只運作了幾個月,各國的許可審批手續(xù)就已辦理完畢。
一方面,因為深受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困擾,歐美國家確實需要外來“救星”。另一方面,中國向部分陷入困境的歐元區(qū)國家承諾提供支持、購買其國債并加大投資的行為,令這些國家逐漸轉變態(tài)度。
但這并非說非金融因素將不再困擾中資銀行的“出海”。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月28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當中國要買下全世界的時候》的文章,以1月18日工銀巴黎分行正式開業(yè)為例指出,“中國人今天正在對世界進行無限度的擴張,他們什么都想買下來,企業(yè)、土地、港口、債務……如果10年后中國變成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又會怎么樣呢?”
業(yè)內人士也不只一次地警醒中國的“出海”企業(yè),要充分考慮所在國的政治、文化國情,特別是金融危機后各種保護主義抬頭,尤其要小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