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前景非常樂觀 無“硬著陸”之憂


作者:朱周良    時間:2011-02-22





PIMCO資深投資專家詳解亞洲經濟和市場前景——中國經濟前景非常樂觀 無“硬著陸”之憂

  在內部通脹抬頭、外部經濟環(huán)境仍不穩(wěn)定的背景下,亞洲特別是中國經濟當前的經濟前景變得撲朔迷離。本期《基金周刊》為您帶來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兩位資深投資專家對于亞洲經濟和市場的專業(yè)見解。

  PIMCO亞太投資組合委員會主席Tomoya Masanao以及該公司的亞洲新興市場投資組合經理廖家樑都認為,新興亞洲仍是當前并不均衡的全球復蘇的領頭羊,PIMCO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非常樂觀,認為有關“硬著陸”的擔憂并不必要。不過,兩位專家也指出,亞洲經濟體當前普遍面臨“三難”困境,貨幣政策的收緊更多可能出現(xiàn)力度不夠的風險,而不是緊縮過頭。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現(xiàn)為德盛安聯(lián)資產管理旗下公司,為集團旗下的五大投資平臺之一。PIMCO在債券投資方面最有優(yōu)勢,其創(chuàng)始人為知名投資人比爾·格羅斯,公司目前管理著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債券基金。

  基金周刊:作為投資策略的一部分,現(xiàn)階段您如何評判亞太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風險因素?具體來看,PIMCO怎么看中國的經濟?

  Masanao:大體上說,我認為有三大經濟體主題支撐我們在亞太區(qū)的投資。

  首先,我們認為,新興亞洲仍是全球多速復蘇的領頭羊,不夠是從周期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3到5年的更長期趨勢看。具體到中國,PIMCO認為,中國經濟的前景非常樂觀,而不像市場上一些人持有的傾向于預測所謂“硬著陸”的悲觀態(tài)度。沒錯,中國經濟的增長進程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波折,而我們也確實預計中國經濟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減速,但總體上,我們依然堅信,中國經濟最終能夠克服增長路途中的亂流。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能很強勁,不管是民間還是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表都比較健康。

  在亞太其他地區(qū),澳大利亞繼續(xù)成為中國增長的直接受益者,主要通過大宗商品出口。日本則陷入快速老齡化的困境,由于公共部門負債沉重,日本當前正在掙扎著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增長。

  其次,在新興亞洲市場,政策制定的重心,都毫無例外地開始從防范經濟下行風險轉向抑制通脹的上行風險。短期內,美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措施都轉為具有較強的“通貨再膨脹”導向。美聯(lián)儲持續(xù)推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幫助減少新興亞洲經濟體外部需求下降風險的同時,也給本地帶來了更大的通脹壓力,因為產出缺口已經大幅縮小。在澳大利亞,受到資源熱潮帶動,當?shù)亟洕衙媾R產能吃緊的難題,貨幣政策的緊縮周期已經啟動。在日本,政府接下來很可能看到通貨緊縮情況的改善,但只會以一種很逐步的步伐,因為產出缺口依然存在。對日本來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很可能會加劇國內的通縮風險,因為這惡化了日本的對外貿易平衡。

  第三,亞太區(qū)經濟的風險在于,新興亞洲的政策調整可能太過溫和,而不是緊縮得太厲害。亞洲經濟體普遍對于美元的持續(xù)貶值感到不滿,因為這會增強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但是考慮到通脹風險的不斷增加,亞洲經濟體當前正面臨“三難”的困境,任何一國經濟體都可能同時兼顧一下三方面:資本自由流動、有管理的匯率政策以及獨立的貨幣政策。更多時候,當局只能顧及其中的兩方面。在做決策時,亞洲經濟體的決策者們需要綜合考慮全球和國內的經濟因素,但同時又很可能受到國內政治因素的干擾。對亞太地區(qū)經濟來說,下行的風險還來自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方面。

  基金周刊:從周期性的角度來說,新興亞洲經濟體的政策制定主要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廖家樑:2011年,新興亞洲經濟體的政策焦點毫無疑問將是通脹管理,因為極端天氣、成本推動等因素強化了需求拉動的物價上漲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各個經濟體的政策反應將取決于各自的實際情況。

  對一些規(guī)模較小、完全開放型的經濟體,如中國香港,如新加坡,當局可能傾向于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過去兩年全球特別是發(fā)達經濟體實施的大規(guī)模寬松政策,給許多國家?guī)砹速Y產泡沫的風險,這在房地產市場感受得尤其明顯。新加坡把本幣強勢當做抑制輸入型通脹的最有效工具,中國香港則采取了聯(lián)系匯率機制,這幫助保持了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

  在亞太其他地區(qū),資本跨境流動的情況相對沒有那么嚴重。政策當局在國內利率政策方面會有更大的自主權,而控制物價上漲的努力已經通過幾個途徑在進行,即提高政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對銀行信貸實施數(shù)量緊縮,以及采取行政手段調控股價或是出口。總體上說,亞洲決策者們依然較為擔心本幣升值對本國就業(yè)和經濟增長帶來的沖擊,盡管在近期,部分經濟體已展現(xiàn)出放松匯率管制的跡象,我們認為這是對抗通脹的一個最有效工具。

  基金周刊:對投資人來說,是不是應該避免一味關注短期因素,而是要更多地考慮新興亞洲經濟體長期內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

  廖家樑:當然。當前,新興亞洲資產的吸引力反應了多重利好因素的疊加:快速的GDP增長、整體政治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基礎設施建設的仍待發(fā)展以及私有化進程的推進。因為可選的金融工具有限,外來資本不得不集中在資產市場,以期分享本地的增長成果。盡管行政措施能夠在短期內幫助抑制投機活動,但長期來看,進一步開放和發(fā)展國內金融市場是大勢所趨,這就要求進一步的匯率市場化。我們對于一些亞洲經濟體近期在這方面邁出的一些步伐感到欣慰,特別是中國。

  在發(fā)達經濟體依然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對亞洲新興經濟體來說,制定中長期的內需發(fā)展戰(zhàn)略時間表非常重要,特別是消費。盡管我們認為家庭消費會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不斷提高,但對政府而言,完善教育、醫(yī)療和退休養(yǎng)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網絡體系,對釋放本地消費者的購買力來說仍至關重要。

  另外,還有一個經常被亞洲經濟體決策者提到的長期擔憂就是,人口快速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難題。在這方面,新興亞洲經濟體可以從日本吸取經驗教訓。

  基金周刊:您認為當前新興亞洲資產的估值如何?

  廖家樑:在本地市場,我們繼續(xù)看好亞洲貨幣的升值潛力,因為從基本面來看仍有低估跡象。我們看好的貨幣包括新加坡元、印度盧比、韓元以及人民幣。從債市來看,亞洲的高級別銀行債是分散風險和增加新興市場曝險的不錯選擇。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朱周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