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改委近日公布的《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范圍“今年會有具體動作”。發(fā)改委有關負責人的這番最新表述,意味著房產稅改革試點擴圍已經箭在弦上。
將房產稅改革列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可見政府的決心,這對于房價又進入上升通道后的樓市而言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那么此舉透露出政府的哪些意圖和信號?
《意見》提出,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處理好增量改革與存量優(yōu)化的關系,可謂切中房地產時弊。業(yè)界人士指出,房產稅改革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涵義,未來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取向有可能會發(fā)生較大改變。一個市場的目標在于成交,促進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如果人為加大對市場供需的干預,那么可能會造成價格信號的失靈。比如說,去年以來的房價上漲,既是供需失衡所致,又反應了市場預期的變化。政府以“限”字當頭的調控政策固然在抑制需求上卓有成效,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不得已而為之的感覺,反倒在某種意義上推高了房價預期,致使房價至今沒有走出屢調屢漲的怪圈。
住房是一項極其特殊的商品。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但是與食品、衣物等必需品不同,住房在生產供給上不可能無限放大,是以有限的土地資源作為約束,因此公平是這一商品進行分配的一條準繩。我們之所以投入巨額財力修建保障性住房,也正是為了這一目的。因此,在樓市調控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更加全面審慎的考量。
而且,與經濟其他領域小區(qū)網 論壇的改革不同,我國房地產調控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修復,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已經積重難返,雖然房地產與許多產業(yè)密切相關,調控有可能會造成經濟增速下滑,但是政府仍以壯士斷腕的姿態(tài)啟用了行政手段,把投資泡沫擠出市場。但是應當看到,樓市已經形成了難以撼動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許多住房資源集中在少數投資者手中,市場上云遮霧繞的空置率一直被詬病。而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則,這部分住房應當是分配給剛性需求的。
相反,被投資者擠出的剛性需求仍然在不斷積攢。同時,出于供給補給的制約,當越來越多的剛性需求去追逐有限的住房“增量”之時,房價會繼續(xù)走高就在意料之中,形成了樓市里獨有的“二八現象”。顯然,如果單單依靠“增量改革”,難以實現房價向普通消費者回歸的愿望,必須同時做好“存量優(yōu)化”。但是,從目前的限購、限貸等行政手段看,卻沒有一條措施能夠觸動樓市的既得利益格局,實現“存量優(yōu)化”,只能寄希望于能夠自動調節(jié)二手房供需的房產稅。
在去年底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指出,現階段推進改革不僅要繼續(xù)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觸動利益。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畢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何讓市場能夠接受,且有一定的利益預期?
現實來看,房產稅改革是實現住房分配存量優(yōu)化最好的突破口,一方面滬渝兩地試點已經積累了經驗,另一方面政府高層的屢屢表態(tài)已經讓市場有了預期,甫一推出后不至于引起市場的過分動蕩。目前許多城市已經實現了房產信息聯網,雖然在稅率和征收范圍上還有待探索,但是向所有存量房尤其是空置房征收房產稅,卻是大勢所趨。有專家建議,房產稅調控不僅要面向交易環(huán)節(jié),更要針對保有環(huán)節(jié),對滿足居住基本需求的房產可以免稅,但對多套住房,則必須實現差別化征稅。
投資者手中大量空置房的存在,實際是對社會資源的過度占用。因此,對多占社會資源者征稅是合理的。而且,社會上的空置房已經實現了財富增值,但是這種財富增長是鉆了過去沒有把牢限制投機閘門的空子,推高房價的結果,卻是抑制了其他人的購房能力。從這個角度講,房產稅不僅是從根本上遏制投機的手段,還應當是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的配套措施。
在房地產調控領域,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應該是政府做好制度護航,把限購、限貸等核心措施固化為長久的制度體系,防止出現漏洞,在此基礎上運用好市場規(guī)律,建立起市場良性運行的機制。更重要的是,把握時機穩(wěn)步把改革推向前進,而不應裹足不前。
來源:金融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