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覆蓋全國超60%省份的基礎上,新電改另一重要內容電力市場建設工作也即將全面推進。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非現貨試點地區(qū)電力市場基本規(guī)則試行》、《現貨試點地區(qū)電力市場基本規(guī)則試行》、《關于做好電力市場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等多個配套細則也已擬定并內部征求意見。根據目前的思路,開展現貨市場試點需要同時滿足各地發(fā)電市場力、可再生能源比重裝機、跨省跨區(qū)售電量占本地比重等三項考察指標。
與此相伴,作為電力市場建設核心架構的電力交易中心也密集落地。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了北京、廣州兩大國家級交易中心外,截至目前已有17家省級電力交易中心成立,華北、華中等區(qū)域電力交易中心也在醞釀之中。業(yè)內人士認為,在當前的框架下改革的推進并非易事,但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降電價將是大勢所趨。
長期以來,在項目核準制、價格審批制、年度計劃電量分配制的一整套閉環(huán)機制下,我國電力行業(yè)處于“企業(yè)為國家辦電,國家管控企業(yè)經營”的狀態(tài)。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推行廠網分離以來,東北、華東區(qū)域開展電力市場試點,各地開展跨省區(qū)電能交易、電力直接交易、發(fā)電權交易等。其中,電力直接交易開展范圍最廣泛,交易量增長最快,但始終是低于或等于政府標桿電價的單邊降價機制,沒有形成反映供需變化的價格信號。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被譽為啃“硬骨頭”的新一輪電改啟動,要求具備條件的地區(qū)逐步建立以中長期交易為主規(guī)避風險、以現貨交易為補充發(fā)現價格,交易品種齊全、功能完善的電力市場。
“電力的市場化,就是要在滿足電力系統實時平衡的基礎上,實現電能的發(fā)、用數量和價格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樣由購售雙方協商決定?!眳⑴c電改的有關部門人士表示,按照“1+N”的模式,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見的《電力市場運營基本規(guī)則》、《電力市場監(jiān)管辦法》、《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guī)則》等一系列配套細則對交易的組織、校核、執(zhí)行、結算、偏差處理、信息反饋、市場干預等進行規(guī)定,建立了較完整的中長期交易體系,初步滿足近階段各類市場交易需求。
而最為關鍵的還是現貨市場的建設,其被認為是市場化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后一公里”。據透露,下一步將選擇條件適宜的地區(qū)開展以短期、即時交易為主的現貨市場試點,通過市場機制形成發(fā)用電調度方式、平衡電力供需、管理輸電阻塞和提供輔助服務,通過市場機制發(fā)現價格信號。
根據目前的思路,開展現貨市場試點,單一市場主體參與市場交易的裝機份額原則上不超過30%、或最大四家發(fā)電企業(yè)市場份額不超過65%、或市場集中度指數HHI指數不超過2000,水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本地統調裝機原則上不超過30%,跨省跨區(qū)受電量不含“點對網”送電電量占本地統調發(fā)受電量比重超過30%。
“目前全國僅有兩個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北京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主要是落實國家指令性計劃、地方間框架協議,以大宗的中長期交易為主。而小宗的中長期和現貨交易主要是在省域級的電力交易中心?!鄙鲜鲇嘘P部門人士稱。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目前北京、廣州電力交易均已完成注冊并開展了交易。近日召開的廣州電力交易中心股東會暨董事會、監(jiān)事會會議明確,2016年將盡最大能力組織月度增量交易,努力增送西部富余水電;交易組織上,擬在目前電網公司統購基礎上,引入發(fā)電企業(yè)和大用戶通過省間交易平臺直接交易。
與此同時,新疆、青海、寧夏、天津、吉林、江蘇、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山東、河北、貴州、上海、福建、陜西、四川、安徽、河南等成立了17家省級電力市場交易中心。云南表示將組建昆明電力交易中心,面向省內外開放,待條件成熟還將開展跨境電力交易。此外,華北、華中電力交易中心組建和區(qū)域市場建設也在醞釀中。
值得注意的是,國網經營區(qū)域內已成立的省級電力交易機構均以其全資子公司的模式組建,而南網區(qū)域內則是電網相對控股模式?!澳壳敖灰字行牡倪h期計劃電量分配,并未觸及電網分配資源的核心權力,沒有調度體制和結算體制的變化,電力市場交易不具有完全競爭性。進一步推進改革的開關在電網手里?!敝袊缈圃贺斀洃?zhàn)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表示,當前地方特別是資源大省電改熱情高漲,除了市場化的目的,更在于可見的降電價紅利。在目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各地電力交易競價激烈,降價幅度越來越大。
來源: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