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庫存、傳統(tǒng)酒商進貨積極性越來越低,白酒行業(yè)走進“寒冬”論被多數人認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酒企業(yè)開始了突圍。
本報記者從行業(yè)內部人士了解到,為了應對銷售及利潤下滑的危機,眾多高檔酒企正在想盡辦法解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討好”酒類電商以增加銷量。
“最近我們接到很多酒企主動尋求合作的電話”,近日,酒類垂直電商購酒網的負責人趙小偉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以往高檔酒的酒企可謂是“靚女不愁嫁”,對待酒類電商的態(tài)度非常地“傲慢”,但現在情況正在發(fā)生變化。
酒業(yè)困局逼酒企求變
其實,白酒行業(yè)的發(fā)展轉向在白酒上市公司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資料顯示,14家白酒上市公司在2012年年報中紛紛調低了業(yè)績增速,而茅臺等酒企的預收賬款明顯降低。而今年的一季度,酒企的表現則整體情況顯出頹勢。此外,白酒廠方和經銷商庫存積壓,高端白酒價格持續(xù)走低——作為高端白酒風向標的53度飛天茅臺酒的零售價已從2011年春節(jié)的2300元/瓶一路跌至目前的800元/瓶。白酒大佬們的表現,說明中國白酒行業(yè)正在經歷嚴酷的“寒冬”。
壓力之下,不少酒企正悄然發(fā)生著各種轉變。
白酒營銷專家苗春對此解析說,在白酒業(yè)黃金十年,酒企尤其是一線酒企往往以“壓貨營銷”的方式,通過預收賬款獲得大量現金流,預收賬款還被視為酒企調節(jié)利潤的“蓄水池”。而如今,這一模式由以前的先付錢再給貨,變成了同意經銷商先賒賬,再付款,“這一的變化折射出酒企與經銷商的力量對比正在發(fā)生改變”。
遇到同樣情形的也包括線上經銷商。有消息反映,茅臺、郎酒、珍酒、汾酒等諸多知名酒企紛紛一改往日的“談電色變”,紛紛尋求與電商的合作,更有甚者,以茅臺為首的幾個品牌還開起了網上商城。購酒網CEO趙小偉向記者證實,目前已有數十家酒企與他們簽訂了合作協議。
連日來,在網上愈演愈烈的“酒商價格戰(zhàn)”似乎也能反映出酒企對電商這一昔日“眼中釘”態(tài)度的變化。進入五月傳統(tǒng)淡季以來,不少酒類電商都開始在網上開展大促活動,降價、送券、套裝、抽獎等各種促銷手段環(huán)環(huán)相套,使得名酒價格也一再創(chuàng)出歷史新低。在購酒網, 53度飛天茅臺不算送券,甚至低至900元以內,在各大酒類垂直電商中以最低價“拔得頭籌”,這在以前肯定立即要被廠家叫停,而趙小偉告訴記者,他們的價格是“經廠家確認過的,活動中不會提價”。
酒企看好電商優(yōu)勢
萬擎咨詢CEO、電商觀察員魯振旺對本報記者表示,與線下趨勢相反,他對線上酒類銷售前景看好,“現在酒類電商約只占到整個酒類市場的3-4個點,未來3-4年,有可能占到7-8個點”,他還預計,“線上高端酒的發(fā)展會更好”。
這一判斷從記者查到的一份淘寶(淘寶+天貓)白酒品牌近半年銷售數據中可以得到證實。數據顯示,從2012年10月到現在,除了去年12月和今年2月,淘寶的白酒品牌均比上月有所提高。其中,平均漲幅最大的兩個品牌正是茅臺和五糧液。
其實,不僅在淘寶,酒類垂直電商的銷售量也突飛猛進。購酒網CEO趙小偉向記者透露,今年他們的每日發(fā)貨單數是去年同期的4倍,尤其自5月大促活動以來,購酒網新會員的數量以每天1000人的速度激增,整體訂單量也增長迅猛,已經超出去年同期的5倍之多。據了解,購酒網是白酒品類數全國第一的酒類電商,其高端酒約占總品類的30%,而高端酒的銷售量則占到總銷量的40%。
魯振旺認為,電子商務是零售行業(yè)的大勢所趨。近兩年電子商務一直在飛速發(fā)展,電商消費群體數量正在急速攀升,酒類電商自然同樣能被帶動;電商跳過多級經銷商直接面向個體消費群體,保證了其能以遠低于市面的價格銷售還能營利;同時,酒類電商不存在線下“三公”類的渠道弊端,保證了線上穩(wěn)定的購買量,這些都是電子商務所特有的優(yōu)勢?!耙噪娚虂碜鳛閭鹘y(tǒng)酒業(yè)轉型的起點,投入少、見效快?!?/p>
白酒行業(yè)營銷專家肖竹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市場供遠遠大于求,價格只可能往下走,如果個別經銷商的資金情況不允許再扛下去,為避免資金鏈斷裂,必須低價拋售來套現,對比線下經銷商的困局和整個行業(yè)的慘淡,酒類的電子商務或將有效扭轉這種困局?!?/p>
據易觀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2年,我國酒類網購交易B2C市場規(guī)模從6億元飆升到了37億元,預計2014年這一數據將達到130億元。魯振旺一再表示,面對不斷做大的市場蛋糕,酒類電子商務有眾多優(yōu)勢和被眾人看好的前景,或許能成為陷于“寒冬”中的傳統(tǒng)酒業(yè)走出困局的首選路徑。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