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有色眼鏡”展望2012中國食品安全


作者:寧璇    時間:2012-02-03





對于中國人而言,新一年的真正開始要從春節(jié)過后起,也就是在當下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年味漸行漸遠,人們也從歡慶的心緒中逐漸轉換到日常工作的節(jié)奏中來。有關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如此——2012年1月底2月初國家有關部門發(fā)布食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的信息,讓人們感覺到了政府整治食品安全問題的“決心”。此外,食品安全“事故”也在蟄伏了節(jié)前、節(jié)中的“嚴打期”后漸露猙容——2012年1月底“農藥廢渣鹽”案件讓人們又對2012的食品安全局勢又添陰影。

2012,春節(jié)過后。在以上背景下。我們不妨帶著有色眼鏡來“展望”一下2012年中國食品安全的“問題”。

展望一:標準問題將被繼續(xù)“詬病”

標準是監(jiān)管執(zhí)法的準則,但是我國有關食品安全標準存在四大問題:一是標準體系中存在各路標準間相互矛盾、重復、脫節(jié)、不協(xié)調等問題,亟待對體系進一步清理完善;二是標準的貫徹執(zhí)行有待加強;三是個別重要標準或者重要指標缺失,尚不能滿足食品安全監(jiān)管需求;四是標準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以上問題導致“標準”成為我食品安全事故頻發(fā)的癥結之一。

2012年1月30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guī)劃征求意見稿》雖然出臺,但是要到2015年才能夠基本完成清理整合。也就是說在2012年我們還得實行一些甚至20年只字未改,已經嚴重滯后的食品安全標準。這難保不會再出現可口可樂產品臺灣不合格、內地合格的尷尬景象?!胺甘隆钡倪M口食品或者國產食品將繼續(xù)拿標準作為“擋箭牌”。由此可以預見,2012年只要有食品安全事故發(fā)生,滯后的標準將繼續(xù)成為“詬病”的對象。

展望二:食品添加劑繼續(xù)站在“風口浪尖”

一直以來,在食品安全問題風口浪尖的除了監(jiān)管、標準之外還有食品添加劑。關于它是被冤枉,還是是罪魁禍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但在拋除一些違規(guī)使用、過量使用的情況之外,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都不能算作食品添加劑的“錯”。很大程度上,我國食品添加劑有關食品安全蒙受了很大的冤情。

蒙冤的原因在于消費者相關知識的缺乏,以及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的滯后甚至缺失。隨著食品工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的發(fā)布,食品添加劑標準的完善也逐步展開,如《復配食品添加劑通則》開始征求意見,預計在2015年我國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將得到大幅改善。但是,在這之前包括2012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使用還將在有6成產品無檢測標準的局面下進行。這意味著,關于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劑將繼續(xù)“站立”風口浪尖。

展望三:生產日期將被大大關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注食品不只是停留在吃的層面了。它是否健康、是否在保質期內也成為消費者“挑剔”的一個方面。一直以來,超市或多或少存在過期食品搭配促銷的現象,甚至很多商家隨意涂改食品生產日期,導致了眾多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生產日期因此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12年2月前兩天,有關要求超市設立“臨界食品區(qū)”和明示“臨界食品”的新聞成為一時熱議的話題。這在表明消費者對食品生產日期日漸關注的同時,也意味著一場商家與消費者有關生產日期的“較量”也將倍受關注。

展望四:綠色、有機、轉基因食品是非多

2011年年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簽網絡“賤賣”,天價綠色、有機食品是真是假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綠色、有機以及存在更大爭議的轉基因食品,它們帶來的是健康、是噱頭亦或是危害?這些問題,被消費者不斷的揣摩。

2012年,人們對健康食品的追求絕不亞于之前的任何一年。加之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被人們懷疑卻又被歡迎的綠色、有機食品將獲得更多的關注和青睞。更大的利益是否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還有那蠢蠢欲試市場化、產品化的轉基因食品是否會違規(guī)上市?這些“是否”讓它們有理由成為2012年我國食品安全是非之一。

結語:

帶著有色眼鏡“展望”我國食品安全,這是一種嘲謔,是一種擔心,更是一種提醒。2012年剛剛開始,誰都不愿意在未來的日子有著食品安全的陰霾等候。但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仍然任重而道遠。


來源:慧聰食品工業(yè)網 作者:寧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