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藥監(jiān)局要求5月底前自制火鍋底料、飲料和調味料的餐飲單位向監(jiān)管部門備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名稱,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單上予以公示??稍趯嶋H操作中,不少企業(yè)以“商業(yè)機密”作為拒絕履行這一規(guī)定的理由,使得理應明明白白呈現(xiàn)在消費者面前的食品安全再次變得“云里霧里”??磥?,公示制度還有一些漏洞,不論是公示的內容還是監(jiān)管的力度,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加強。
自制鍋底、自制調料是不少火鍋、麻辣燙商家的“招牌”,可奇怪的是,明明這些商家屬于公示制度的適用范圍,可真正亮出添加劑情況的并不多。筆者曾向一家宣稱“使用了數十種海鮮,制成獨一無二海鮮湯底”的麻辣燙店詢問其中的添加劑情況,可這家在檢查中獲得“笑臉”(即最近一次食品安全檢查最高評價)的門店說:“數十種海鮮是原材料,不是添加劑,屬于商業(yè)機密,所以不用公示。”對于這樣的解釋,消費者并不買賬:既然宣傳有“數十種海鮮”,那么就應當能告訴消費者究竟有哪些,至于具體的原料配比,才是企業(yè)的“商業(yè)機密”。否則,消費者如何判斷湯底的味道是用添加劑勾兌出來的,還是真材實料熬制出來的呢?
而對于那些已經公示添加劑的商家,消費者也有新的擔心:看得到的公示往往都強調“嚴格根據國家標準添加”、“屬于國家允許使用的添加劑”,但消費者不是“實驗室里的成分測試儀”,對于鍋底、調料、飲料里添加劑的具體成分和含量,不可能通過自身的能力就加以區(qū)別。所以,“能使用的添加劑進行公示,不能使用的或濫用被隱瞞了不公示”成為消費者新的憂慮。
不解決“商業(yè)機密不能公示”和“是否如實公示”,已經成為食品添加劑公示制度實施后最受關注的問題。不解決這兩個問題,公式制度必將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監(jiān)管部門需要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監(jiān)管方式。
一方面,應當督促商家摘掉所謂的“商業(yè)機密”面具,改變原先“數十種原材料”、“保密配方”等模糊宣傳形式,把真材實料和添加劑區(qū)別開來,讓公示更有針對性。其實,監(jiān)管部門通過實地檢查、深入調查,應當可以掌握商家所謂“高湯”的真實情況。對于確屬“商業(yè)機密”的,可以在督促商家做好安全保障的基礎上有所保密;但對于那些打著“商業(yè)機密”掩蓋添加劑使用情況的商家,則應當責令整改,遵守公示制度。另一方面,監(jiān)管部門也要用好其所具備的檢驗能力,驗證商家的公示是否屬實、準確。此外,加大對添加劑知識的普及也十分必要,別把消費者想當然當成了“化學家”!
來源: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