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標準不能“內外有別”


時間:2010-09-06





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如不剔除依附于食品安全體系的利益糾葛,那么要真正實現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初衷,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就會陷入“牛欄關貓式”困境。因此,筆者十分同意昨日社論所說的,要建立以公益和良心為衡量標準,真正中立、公正的第三方監(jiān)管機構,來保證食品監(jiān)管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效力還是實施時間上來看,監(jiān)管只是一個后續(xù)的跟進步驟,食品安全標準本身才是食品安全的前提要件。一個老生常談的常識是,只有標準科學合理,在此基礎上的執(zhí)行和監(jiān)管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從現實來看,食品安全標準內外有別、內緊外松的現象不說十分普遍,也是為數不少的。比如,按國內標準毫無問題的蔬菜水果,一運往國外就可能遭遇綠色壁壘等。一談到這些現象,人們的解釋往往會是外國人太挑剔太苛刻,而不會去想恰恰是因為國內,自己人對自己人要求標準偏低、要求不高所致。不是因為外國人金貴,某些時候是國人自己糟踐了自己,為標準所“矮化”《中國食品[5.65-1.05%]安全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顯示,多年來,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而2007年上半年,中國消費量最大的前十類食品,水產品合格率僅為85%,企業(yè)9類食品專項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樣合格率達到97.6%。對國外,高標準高合格率,而在國內,低標準低合格率,這聊可稱發(fā)生在中國的一大奇觀。按常理來說,低標準總是易于達成的。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同食品抽查及監(jiān)管體系不無關系。出口的食品除經受國內檢測外,更要經受國外更高標準的檢測。正因如此,出口食品才會高標準、全過程控制。我們不難發(fā)現,食品安全的高標準與高嚴格度的檢測及監(jiān)管是可以相互促進,并“正正得正”的,而這理應成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出口所在。


來源:南方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