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湖北勁牌酒廠因一場國企改制為民企的改革而聞名。其引發(fā)的巨大思想碰撞,曾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國的關注。
靚女到底該不該先嫁?那個年代曾困擾無數地方政府和國企領導的“體制問題”,經實踐的檢驗,早已有了答案。
到去年,勁牌酒業(yè)的銷售額已經從不到一億到了超過20億,增長了20倍。
銷售額裂變似的擴張,勁牌回報社會的力度也急劇增長。1998年汶川大地震、今年初的云貴大旱災、青海玉樹大地震……每一次都有勁牌人的身影,四川汶川大地震,勁牌公司第一時間向地震災區(qū)捐款1181萬元;2009年8月,臺灣地區(qū)遭受臺風暴雨侵襲,勁牌公司第一時間捐款100萬元。青海玉樹地震,勁牌公司再次捐款1000萬元。
十幾年來,這一家工廠的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帶來的種種看得見抑或看不見的變化,對湖北民營企業(yè)的發(fā)展來說,無疑都具有樣本意義。
6月的大冶,夏天的氣息很是濃烈。走在大冶市的勁牌路上,酒香和這個季節(jié)特有的青草味混和一起,讓人有熏醉的沖動。勁牌酒廠曾掀起的那場巨大的思想風波,看似早已隨風而去,實際上,10年來,社會對“勁牌”的關注度,始終未曾降溫。
當初曾頂著巨大壓力“獨飲勁酒”的吳少勛,在從國企掌門人變身民營老板后,給這家企業(yè)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在“勁牌風波”12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再次來到了大冶。
第一步棋,從“票子”和“位子”入手
1998年7月,在思想碰撞中,勁牌酒廠完成了改制這“驚人的一跳”。
改制后的勁牌,路該怎樣走,路會怎樣走?
民營企業(yè)和國企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機制。吳少勛的第一步棋也下到了那里。說起來就是很簡單的三句話: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
這三句話,吳少勛以前在國企想了多年,就是沒有辦法真正實施。也是因了這個原因,1996年進公司的大學生,待遇上不去,半年內流失了三分之一。
大鍋飯再也不能吃了。干部和員工們都按級別拿檔案工資的搞法率先在這家工廠“下崗”。
普通員工和干部按崗位和付出取酬;工人實行按件計酬。干得好的,破格給予獎勵。一位老員工回憶,在最開始幾年,技術中心就曾經獲得一萬元獎勵。3個人平分,每人3000多元。
別小看了這3000元錢,這相當于此前一個職工一年的工資。
管人上的動作更大。首先是精減機構,實行扁平化管理,減少管理層次,所有管理層人員的崗位都不設副職,權責統(tǒng)一,減少扯皮拉筋。管理人員的任命制,也變成了工人們的投票選舉制。過不了這一關,不用。
這一招用上來,對待工人粗暴,作風官僚,混日子的管理人員,自然沒了“好果子”。
一名企業(yè)中層人員說,大家開始真正地意識到“在企業(yè)沒有官當了”。
管理人員如此,普通職工更不用說。
一名員工不能勝任實驗室的工作,立馬調往一線車間。一開始職工們心里還覺得這樣做“不近人情”,慢慢地,這種剛性的管理方式便被職工們認可。
機制的激活,效果立現。酒廠車間出酒量和產品質量當年均獲得了極大提升。
“自己不喜歡喝的酒”,不要賣給別人
對一個現代企業(yè)來說,管理機制理順了只是第一步。產品,好賣而且持續(xù)好賣的產品,才是立身之本。這也是一個企業(yè)的舵手必須用全部智慧面對的事情。
在酒廠里“釀”了十幾年的吳少勛當然深知這一點,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1998年,全國酒類特別是白酒類銷售量銳減,經過綜合考量,吳少勛將企業(yè)的未來牢牢地鎖定在了“保健酒”三個字上,產品定位是“創(chuàng)中國保健酒的茅臺、五糧液,做保健酒第一品牌”。
按吳少勛的理性分析,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對生命認識的提高必然導致保健意識的提高,酒廠應該拋棄做流行產品的做法,生產一種貨真價實的保健酒。而且,認準了方向,就全力以赴、持之以恒。
吳少勛有一句話:我們生產的酒,首先必須自己喜歡喝,自己不想喝的酒不要生產。
當時,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一思路,也就是這種“自己喜歡喝的酒”,會做到年銷售額近20億元的水平。
而從改制時的1億元到去年的18億元銷售額,勁酒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
扎扎實實地做產品的企業(yè),獲得的回報也是驚人的。
不少職工現在回憶吳少勛的一句話,都贊嘆不已:“廠子的發(fā)展不能超常規(guī),超常規(guī)只能逞雄于一時。不要怕別人跑到了前面,做企業(yè)是跑馬拉松。”
勁酒雖好莫貪杯,一個廣告連續(xù)做了20年
酒好,也怕巷子深。
馬拉松理論,放在勁酒做品牌的“舍得”上,同樣適用。
早在1987年,黑白電視機都是富裕標志的時候,剛進酒廠的吳少勛做了一個震驚全廠人,甚至全大冶人的決定:貸款10萬元,在央視一套投放長壽酒(勁酒的前身)的廣告。
頂著“敗家子”的質疑,勁酒的品牌營銷由此發(fā)端,并一路走了過來,做到現在,業(yè)內人士都不得不佩服。“中國勁酒”這個由馬來西亞商人李學禮起的名字,在現代營銷學上的成功,恐怕連這個商人也沒有料到。
央視一名廣告部主任曾深有感觸:“從1987年以來的20年間,每年在央視投放廣告的企業(yè)有幾百家,但沒有幾家能像勁酒這樣走到現在。”
改制后,舊的“守株待兔”式品牌營銷方式在勁酒身上完全不見了蹤影。
勁酒更名也是在改制后完成的。2001年,公司將“湖北勁牌酒業(yè)有限公司”更名為“勁牌有限公司”。為此次更名,這家企業(yè)緊急籌措資金1.04億元。為去掉“湖北”兩個字花這么大的代價,為什么?吳少勛說,勁牌不僅要走出大冶,也要走出湖北,甚至要走出中國。
更名當年年底,“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幾年前,就有機構估算說勁酒的品牌價值已逾10億元。
不標勁牌小學,做慈善不為求名
作為企業(yè)的第一義務,“勁牌”交出的納稅答卷應該說是驕人的。
1998年是2000多萬元,逐年增加,去年,這一數字已接近3億元。但吳少勛認為,這絕不能成為一個企業(yè)特別是民營企業(yè)對社會的全部回報。
這家民企十幾年來的作為,同樣顯示了“企業(yè)公民”這四個字的分量。
吳少勛有一句名言“做事業(yè)不做家業(yè)”。慈善,就是這家企業(yè)除了投資信息化建設、建技術中心、建設原酒基地、建物流網絡、建全國營銷網絡等等眾多事業(yè)外,很重要的一份大事業(yè)。
雖然,吳少勛和他的團隊對這一領域的行動,一直保持著讓人敬佩的低調。
其實,1994年開始,勁牌公司就已涉足慈善。哪個村子修路,勁牌出資;哪個地方發(fā)了災,勁牌出力。
不過,對頭幾年的行善動機,吳少勛一直“耿耿于懷”:那時純粹站在商業(yè)角度,希望以此達到宣傳企業(yè)的目的。
公司改制后,吳少勛不僅在慈善方面更加“大手大腳”,而且對慈善事業(yè)的認識發(fā)生了本質變化:扶貧先扶智。此后,勁牌開始集中資金,鎖定教育幫扶。
2000年,勁牌公司設立支教助學基金,一部分用于在校貧困中學生,一部分用于考上大學的優(yōu)秀貧困生。2002年,基金規(guī)模即從每年60萬元提高到80萬元,并且制度化。
短短四五年,五六百萬元捐資助學金發(fā)了出去。
期間,吳少勛將政府給他的48萬元獎金,也分別捐給陽新縣和南漳縣建學校。當時有人建議學校的名字叫“勁牌小學”,吳少勛堅決反對,說該叫什么名還是叫什么名。慈善就是慈善,不能與廣告攪到一起。
四川汶川發(fā)生大地震,勁牌公司次日早晨8時就把100萬元現金打到中國紅十字會的專用賬戶上。第二天,勁牌公司追加捐款500萬元,并發(fā)動員工捐款38萬余元。當得知災區(qū)物資十分緊缺時,勁牌公司第三次追加捐款,其控股企業(yè)捐出500余萬元。至此,勁牌公司捐款總金額達1180萬元,彰顯了一個社會知名企業(yè)的責任感和民生情懷。
勁牌公司認為,民營企業(yè)是整個社會生態(tài)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民營企業(yè)和民企老板對待財富,應該有企業(yè)公民的承擔。
6月的鄂東南大地,雨水充沛,湖滿江溢,大地滋潤,花紅葉綠。走出勁牌路,回望勁牌公司,整潔氣派的廠房,挺立在這片生她養(yǎng)她的土地上,生機勃勃。
勁牌12年的獨特路徑,12年的風雨歷程,為我們生動詮釋了它的胸懷和抱負、探索和責任。
來源:慧聰食品工業(yè)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