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處于一個面臨糧食危機的時代。2004年,國際農業(yè)生物科技大會(ABIC)發(fā)表了這樣的宣言:“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土地,最多只能有18%用于農業(yè)生產,這個比例絕對不可能有絲毫增加。然而全球總人口卻飛速增長,到2040年將達到90億,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提高單位土地的產量?!?/p>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危機呢?在人工雜交、化學誘變、太空育種等方法之后,科學家又找到了一個看上去前途無量的方法:轉基因。
1994年,美國孟山都公司下屬機構“卡爾基因”研發(fā)的轉基因番茄FlavrSavr獲準上市,開啟了轉基因食品商業(yè)化的時代。16年過去了,全球政界、學術界到民間從未停止過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爭吵。這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隨著轉基因農業(yè)的飛速擴張,人類已經不能逃避。
席卷美國的轉基因食品
美國是轉基因技術的發(fā)源地,也是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根據(jù)美國農業(yè)部的信息,2009年轉基因玉米資訊,行情種植面積比例達到85%,轉基因大豆資訊,行情種植面積比例略有下降,達到91%,轉基因棉花資訊,行情則占88%。另外,還有很多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應用轉基因微生物發(fā)酵或作催化劑,包括某些種類的單糖、奶酪和果汁等。據(jù)報道,美國人的餐桌上至少有75%的食品包含轉基因成分。
并非每種實驗室中的轉基因食品都能獲得推廣,介于昂貴的研發(fā)成本,轉基因產品只有體現(xiàn)出巨大的優(yōu)勢時,才能贏得商業(yè)上的青睞。例如第一種上市的轉基因番茄FlavrSavr就沒能成功推廣,這種番茄雖然不易腐壞、存儲時間長,但這些優(yōu)點顯然不足以抵消高昂的價格。目前最常見的轉基因農作物當屬轉入Bt蛋白基因的抗害蟲玉米和棉花,以及抗除草劑大豆。轉入Bt蛋白的玉米和棉花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殺蟲劑,同時減少農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而抗除草劑大豆免去了人工除草的麻煩,滿足了大規(guī)模種植的需要。
在美國,轉基因食品無需做特殊標記。事實上,絕大部分美國人很少關注自己吃的東西從何而來,他們只知道去超市采購包裝好的原料和半成品。2002年,俄勒岡州對美國第一個為轉基因食品添加標簽的法案進行表決,結果有70%的人投反對票,理由是那樣會使轉基因食品的成本上升、價格提高。根據(jù)非盈利機構皮優(yōu)食品與生物科技計劃(Pew Initiative on Food and Biotechnology)的調查,雖然有55%的美國人認為轉基因是“壞”食品(這一比例為全球最低),但他們并不贊成禁止轉基因技術,而是主張依靠監(jiān)管機構的力量,確保新產品的食用安全。
從高科技到洪水猛獸
1996年,由美國第一種轉基因番茄FlavrSavr制成的番茄醬擺上了歐洲超市的貨架。這件事在當時并未引起太大的反響,那時歐洲人看待轉基因食品的態(tài)度還是中性的。
然而1998年的普斯泰事件成為歐洲輿論的轉折點,68歲的阿帕德·普斯泰(Arpad Pusztai)以權威科學家的身份,在電視上公開警告轉基因食品帶來的健康風險。與此同時,以綠色和平(Greenpeace)為代表的NGO組織推波助瀾,在歐洲掀起了反轉基因食品的熱潮。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歐洲爆發(fā)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如瘋牛病、二惡英污染、口蹄疫等。導致歐洲人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警惕,這也是轉基因食品遭遇抵制的原因之一。而歐洲的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較小,并不像美國那樣依賴大農莊的生產模式,這也抵消了轉基因作物的部分優(yōu)勢。
2005年1月,匈牙利宣布禁止進口和種植轉基因種子;2006年8月18日,美國出口到歐盟的大米遭遇禁入,因為大部分美國產品被檢出轉基因成分,這可能是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水稻的雜交所致。根據(jù)皮優(yōu)計劃的調查,大部分歐洲人認為轉基因食品是“壞”食品,這一比率在法國達到89%,德國則是81%。而在英國的一項調查中,只有3%的英國人表示“愿意吃轉基因食品”。美國人的高科技,就這樣成了歐洲人心目中的洪水猛獸。
貿易問題還是健康問題?
2002年夏天,歐洲議會“環(huán)境、公共健康與食品安全委員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從2003年起,一切包含轉基因成分的食品都應作出明確標記,并標明其中包含的轉基因成分。美國農業(yè)部對此深表不解,在美國人看來,這是一個貿易問題而不是食品安全問題,因為大部分美國出口的大豆和玉米都是轉基因糧食,這些糧食在美國國內是無需標記的。現(xiàn)在要出口到歐洲,必須加入一道鑒別程序,無疑增加了美國方面的成本。
美國人指責歐洲事實上想打貿易戰(zhàn),并于2003年5月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美國前副國務卿、當時的WTO美國貿易代表,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世界銀行行長的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表示,歐洲對轉基因的禁令是“不道德”的,因為這將導致發(fā)展中國家對轉基因糧食產生恐慌,從而拒絕來自美國的人道主義援助。這種情況在贊比亞、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已經發(fā)生,并導致當?shù)氐酿嚮摹?/p>
歐盟國家指出美國根本沒資格就“道德問題”指手畫腳,因為美國通過世界糧食計劃提供的糧食援助中,很多都是從本國采購運往國外,這實際是為了消化美國農業(yè)過剩的產量,以補助本國的農民。
2006年6月,WTO正式裁定歐洲對轉基因的禁令違反了國際貿易規(guī)則。在長達1000頁的文件中,WTO批評了歐盟的轉基因政策,以及奧地利、法國、德國、盧森堡和希臘的轉基因禁令。
綠色和平組織的埃里克·高爾(Eric Gfunctioniterator { var result = true; this.eachfunctionvalue, index { result = result && !!iterator || Prototype.Kvalue, index; if !result throw fbreak; }; return result; })表示:“這一裁決證明了WTO并不適合處理復雜的科學和環(huán)境問題,它將貿易利益凌駕于其他事務之上,這件事惟一的后果,將是促使歐盟國家更堅決地對轉基因食品說''不’?!?/p>
科學之尷尬
轉基因食品的爭議主要有三方面:食用安全性、生態(tài)安全性和經濟安全性。前兩者都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然而,科學家們在證明這兩個問題時卻顯得力不從心。生物科學的復雜性,生物學實驗的難以重復性,導致學術界內部爭論不休,更不可能向公眾提供確定的答案。
轉基因糧食研發(fā)之初,是為“如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一問題提供方案,然而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雖然在抗病蟲害方面成效卓著,轉基因糧食卻未能實現(xiàn)“增產”的目標。1999年,美國學術機構“組織中心”(Organic Center)首席科學家Charles Benbrook發(fā)表文章指出,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的產出比率并不優(yōu)于普通大豆,反而要低7%~10%,而且由于該大豆可抗藥,鼓勵了農民過量使用除草劑的行為,據(jù)統(tǒng)計使用量達到了普通品種的5~10倍。
另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根據(jù)專利法的保護,科學家在對商業(yè)化的轉基因作物進行研究時,必須征得相關公司的同意?!耙驗榉缮系南拗?關于轉基因的很多關鍵性研究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獨立。”康奈爾大學教授Elson Shields表示。例如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學一位名叫貝拉·達瓦斯(Bela Darvas)的教授,之前曾多次發(fā)表對孟山都產品不利的文章,后來便無法獲得該公司的研究許可。
與此同時,轉基因的反對者們也面臨著另一種尷尬?!熬G色和平組織”作為反生物技術的旗手,在一次次富于煽動性的運動中被扣上了“偽科學”的帽子。加拿大生態(tài)學家帕特里克·摩爾(Patrick Moore)曾是綠色和平組織早期的重要成員之一,他痛心疾首地表示,這個組織的科學性已經損失殆盡,正在淪為一個單純的政治工具,“綠色和平現(xiàn)在的主管們沒有人受過正統(tǒng)的科學訓練?!彼f。
【作者:劉美 來源:環(huán)球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