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4G LTE發(fā)牌的時間越來越近,也許是“婚前恐懼癥”,最近有關國內應該緩推LTE的聲音漸漸響起。一些觀點認為,4G對于運營商行業(yè)整體來說意義不大,對收入的驅動能力有限,相反還帶來了透支運營商盈利能力的風險。
不過,從目前國際上幾家主流的LTE運營商的表現來看,這種危險狀況似乎并未出現,美國的Verizon、AT&T,韓國的SK電訊等等,LTE的商用對其收入拉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對于運營商來說,上馬4G必然會進行大規(guī)模投資,給經營和業(yè)績帶來壓力,但相比漫長的3G盈利過程,4G LTE 也許不用等待那么久就能讓運營商嘗到甜頭。
經歷陣痛在所難免
從3G過渡到4G,運營商自然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投資,帶來的陣痛無法避免,利潤下滑,甚至會虧損。
韓國三家移動通信運營商從2011年開始部署LTE,到去年下半年,LGU+、SK電訊、KT才相繼完成在全國范圍內的LTE網絡覆蓋。這三家運營商普遍對推進LTE商用態(tài)度都相當積極,2011年、2012年的投資規(guī)模大幅上升。韓國通訊委員會KCC的數據顯示,在2011年這三家的總投資達到7.67萬億韓元,用于改善各自的基礎設施,投資較2010年增長了20%。而在2012年,三家運營商用于LTE網絡建設的投資仍高達6萬億韓元。
這兩年是韓國運營商的艱難時光。韓國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SK電訊2012年財報顯示,雖然收入同比微增,但是凈利潤同比下滑了近30%,韓國電信的凈利潤下滑了23.5%,LGU+凈利潤下滑了30%。其中LGU+在2012年第三季度出現運營虧損。
早在2010年末就啟動LTE商用的Verizon,在2011年也碰到業(yè)績增長的巨大壓力。到2012年,Verizon的狀況仍未明顯好轉,其投資支出仍然十分龐大,再加上颶風“桑迪”帶來的損失,Verizon去年第四季度更是出現虧損。AT&T的情況也相類似,去年第四季度AT&T虧損了39億美元。
主流運營商表現不俗
但是形勢在今年開始發(fā)生變化,主流LTE運營商的財務狀況普遍轉好。
SK電訊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業(yè)績報告相當“驚艷”,當季實現凈利潤4680億韓元(約4.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8%。同時在第二季度,SK電訊APRU值則達到3.4萬韓元,同比增長3.3%。預計今年其LTE用戶數將達1500萬,目前,SK電訊40%以上的移動用戶為LTE用戶。
韓國的另外兩家運營商表現也不賴。今年上半年,LG集團營業(yè)收入增加26.6%,在眾多子公司中,LGU+表現最搶眼,營業(yè)收入大幅增長316.3%。而作為韓國第二大移動通信運營商,韓國電信(KT)的表現沒有SK電訊那樣搶眼,但對比去年第四季度境況已大為改善,尤其是凈利潤方面。
Verizon、AT&T作為美國移動通信市場的一哥和二哥,也是目前全球LTE市場上最主要的兩家運營商。Verizon近日發(fā)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業(yè)績報告顯示,在這一季度Verizon收入小幅增長了4.3%,但是凈利潤增長近25%,達到22.5億美元,目前59%的數據流量在其LTE網絡上產生。
在第二財季,AT&T的總營收也是同比增長,達到315.8億美元,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
比3G更容易嘗到甜頭
“GSM發(fā)展到一千萬用戶歷經37個月,WCDMA是35個月,而LTE只有27個月”,愛立信中國首席市場官常剛表示,不同的技術制式,進入市場都有一個被市場接納的過程,而4G比3G快很多。
威普Value Partners管理咨詢公司的報告也做出類似的判斷,“相比3G用戶發(fā)展,LTE用戶擴展速度更快,市場導入期明顯變短?!蓖兆稍兊囊晃环治鰩煴硎尽8鶕战衲暝缧r候發(fā)布的報告,全球LTE發(fā)展領先的運營商從開始LTE商用到用戶滲透率超越15%平均只經歷了14.1個月,其中時間最短的LG U+,僅用了9個月LTE用戶滲透率就突破16%;Verizon作為全球最大的LTE運營商,引爆LTE用戶增長也僅用了兩年時間。再如SK,經歷了37個月時間實現一千萬3G用戶,而LTE只用了21個月用戶就突破千萬。
對于國際上很多運營商來說,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等待,才在3G業(yè)務獲得盈利。比如和黃,直到2011年才宣布3G業(yè)務給公司帶來利潤增長,在此之前的10年,和黃3G業(yè)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
在4G上,運營商也許不需要等待如此長的時間。從SK、KT、Verizon等運營商的情況來看,經歷了初期一兩年的煎熬后,目前的財務狀況開始好轉,從今年一季度開始表現得愈發(fā)明顯。而從ARPU值角度來看,LTE商用后使得ARPU整體表現出上升的態(tài)勢。LG U+和KT推出LTE后,綜合ARPU值分別提升了22%和6.5%,數據ARPU持續(xù)上升抑制了語音ARPU帶動整體ARPU下滑的趨勢。
來源:IT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