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國家將牽手三大電信運營商成立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俗稱“鐵塔公司”)的風聲放出到如今鐵塔公司在一片爭論聲中正式掛牌,有人為此擊掌叫好;有人對之憂心忡忡。筆者認為,鐵塔公司擁有廣闊的未來和前景,但要真正實現成立之初所設想的長遠目標,依然有很多的現實問題有待克服。以下問題是鐵塔公司必須盡快解決的。
游戲規(guī)則尚未明確
此次鐵塔公司的成立是由國家牽頭、三大電信運營商共同出資成立的。從股權比例來看,似乎是中國移動占據了主導地位。但鐵塔公司畢竟不是三大電信運營商的下屬子公司,雖然股權占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鐵塔公司今后的運作,但實際上,在業(yè)務初期“行政色彩”重于“市場因素”的鐵塔公司中,中國移動實際上并不一定真正擁有鐵塔公司的絕對主導權。那么,由此衍生出來的鐵塔公司的管理者和參與者之間的權責應當如何明晰?公司資產應當如何充分利用?公司效益應當如何合理分配等等問題,實際上還有許多商榷的空間。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實際上就是鐵塔公司參與者之間的資產投資利益和鐵塔公司未來運營利益如何得到應有保障的問題。遺憾的是,目前尚未有最終方案出臺,成立鐵塔公司容易,平衡各方利益才是真正的困難所在。參與的三大電信運營商市場競爭上互不相讓,都想通過基礎資源的掌控并最大化地轉化為市場效益。那么既要讓弱勢方能夠真正享受基礎通信設施共享帶來的利益,也要讓投資“出大頭”的強勢方能夠有合理的保障、不會從“出大頭”變成“冤大頭”,談何容易!
行政與市場如何均衡
由于長期以來的市場競爭,三大電信運營商之間或多或少都形成了壁壘森嚴的“山頭主義”。從博弈論的角度,合作共贏可能帶來正和博弈,相互“拆臺”、惡性競爭只能是帶來零和甚至負和博弈。這個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在各項經營指標的沉重壓力之下,電信運營商之間要主動打破壁壘、開展合作博弈的可能性幾近為零。因此,鐵塔公司的成立必然是行政干預和指引的結果,通過宏觀的手段來促進電信運營商之間開展合作與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行政干預不能替代市場行為。鐵塔公司所承載的業(yè)務主要是基礎通信設施和網絡資源,雖然不直接參與通信市場競爭、也不直接服務于末端消費者,但同樣也要受到市場規(guī)律的影響和制約。因此,鐵塔公司的決策管理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市場、尊重市場的基礎之上,在“行政干預指導”和“市場化運作”中取得平衡。行政干預和指導對于推動鐵塔公司的內部制度建設和外部業(yè)務運營都起著“一錘定音”的作用,缺少了必要的干預和指導,鐵塔公司的整體運作將難以順利開展。從當前通信行業(yè)形勢來看,鐵塔公司在短時間內也難以實現完整的市場化運作。但是,如果不深入理解通信市場的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只是簡單采用“一刀切”、“拉郎配”的手段來開展運營,這不利于通信行業(yè)的整體發(fā)展。
電信運營商應主動轉變思維
鐵塔公司的成立乃至今后的正式運營,對于三大電信運營商而言可謂是“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如果能夠真正借助鐵塔公司的資源共享優(yōu)勢,無論是在固網業(yè)務還是移動業(yè)務方面,都給電信運營商帶來新的發(fā)展契機。但由于鐵塔公司的成立和基礎網絡資源共享的模式都還是“摸著石頭過河”,電信運營商的長遠目標都是期望能夠不斷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自身的網絡基礎,因此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如何充分利用各項共享資源,推動新業(yè)務領域發(fā)展。電信運營商的基礎網絡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信運營商核心競爭力的“硬件”部分;另一方面是如何調整電信運營的思路,從網絡運營主導業(yè)務運營的傳統(tǒng)通信業(yè)務運營模式,逐步轉變?yōu)橐詷I(yè)務運營主導、以聚合平臺為核心的新型業(yè)務運營模式,這決定了電信運營商核心競爭力的“軟件”部分。
相對上述的“硬件”部分,“軟件”部分其實更為重要。因為電信運營商所面臨的競爭形勢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要想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首先就要解決“性格決定命運”的問題。
對此,首先要放下過去的“包袱”和“榮耀”,重新審視形勢、重新上路。過去的優(yōu)勢未必能夠在未來繼續(xù)保持;過去處于被動地位的競爭者未必就沒有機會翻身,例如中國聯通在3G市場競爭方面敢于創(chuàng)新開拓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十分值得分析和借鑒。其次是盡快調整人力資源體系結構,既包括對電信運營商內部的組織架構重心調整,也包括對電信運營商各個線條人員的素質能力模型的調整,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競爭形勢。最后是切實推動企業(yè)轉型,真正實現電信運營商從基礎通信業(yè)務運營者向聚合平臺提供者、多重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轉變。(陳亮)
來源:通信世界網-通信世界周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