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按:著名青年文化學者廖彬宇新出版的古體詩集——《中天而立集》,引發(fā)社會關注。究其原因有三,皆是“前所未有”:其一,該詩集前所未有地開創(chuàng)了詩書畫合輯出版的形式。據(jù)悉,該詩集共近200首詩,由近百位中國畫名家分別將彬宇先生近200首詩繪制為高質(zhì)量、高藝術價值的詩意圖結集出版,此種形式史上未有,古代未有或因系木刻雕版印刷的形式所限,不能復制畫作使其廣泛傳播;近現(xiàn)代未有,則或因時局動蕩,且繪制詩意圖參與者眾、工程浩大,使得作者有心無力,或有力無心?!吨刑於⒓纺荦R聚大量優(yōu)秀畫家繪制詩意圖,唯在新時代可行。其二,廖彬宇論詩,前所未有且系統(tǒng)地講清楚了詩教為何偉大,詩教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及實用價值,對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極重要的一種方式方法,為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找落地抓手提供了好的建議。其三,廖彬宇前所未有地闡釋清楚了格律詩的產(chǎn)生規(guī)律,令格律詩的寫作格式,從原有的知其然到了如今的又知其所以然,使格律詩的格式簡單易記,便于理解。
廖彬宇治國學,始終秉承著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精神,其著作中每一個理念的提出,都有獨到性思考和體系性建構的雙重特點。本報特刊發(fā)著名文化學者、著名詩詞評論家、中央黨校教授王杰的評析推介文章以饗讀者。
王杰:五學九維一情懷——試論廖彬宇先生的詩教思想
彬宇兄《中天而立集》出版,我很受觸動。于是花一些時間閱讀了詩稿,寫下了這些文字。
據(jù)彬宇回憶,他生命中所接觸到的第一本課外書是《唐詩三百首》。在讀詩、背詩的過程中,他逐漸愛上了作詩。從寫順口溜、打油詩,到寫古風詩、格律詩,從“形式為詩”到“形式與內(nèi)容皆詩”這不斷的變化提升過程,也正是彬宇思想境界、情懷格局、器識學養(yǎng)的綜合提升過程。他說,為了把詩寫好,曾拼命的讀書、讀經(jīng)典、讀歷史,掌握詞匯量,博覽群書,再將所思所學變而為詩,就完成了一次創(chuàng)造,既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也有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把所學化為所思,將所思納入所學,進而融入血脈精神,進行人格塑造、格局拓展、智慧發(fā)掘,這便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根本價值所在。
孔子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作為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將詩作為一種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故名“詩教”。彬宇勤于思考,善于總結,首次提出了“詩教”這一偉大教育方法中蘊含的功能,同時也是讓人通往大成之道的大道,并將之概括為“五學九維一情懷”。其中,“五學”指的是詩中包含的哲學、文學、美學、史學、音韻音樂學,“九維”指的是邏輯思維、靈感思維、類比思維、跳躍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發(fā)散思維、戰(zhàn)略(統(tǒng)攝)思維、圓融思維等九維,“一情懷”即詩中包含著悲天憫人的大擔當、大格局、大情懷。同時,他寫了一段簡要說明,我轉錄于此:
漢詩中包含著內(nèi)圣外王之道與經(jīng)世致用之學,故中華民族歷史上,舉凡圣賢豪杰、帝王將相,無一不是大詩人。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嗣后之劉邦劉秀、曹操諸葛,宋代大儒,甚者唐代更以詩之國度而為中華民族之盛世王朝。明清以降,朱元璋父子,劉伯溫、王陽明、王船山皆詩家大宗,清之康雍乾,更是寶愛漢詩,清以后孫中山、毛澤東、馬一浮等,皆以詩而名世、用世。詩之時用大矣哉!
中華文化重在內(nèi)圣修養(yǎng),己達而后達人。古琴與古詩,均是尤其注重自心,關乎自在表達。所以古琴與古詩,皆是中華文化內(nèi)里精神的載體,看似是無用的自娛自樂,其實正是自我修養(yǎng)與自我升華的自得其樂。能會得琴音詩意者,可為知己知音。這便是“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中華文化是為己之學,不是為人之學。為己之學,則恬淡沖和、謙虛中庸,光而不耀、方而不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晚成;為人之學,則自矜自伐,自贊毀他,嘩眾取寵,爭勝逞強。現(xiàn)代人不明此理,不知詩之大義,以爭勝逞強之心論詩,乃謂唐以后無詩,非也。持此論,則無人作詩、望而卻步,詩必衰也。詩有境界高下、意趣雅俗之別,而絕無今不如昔、厚古薄今之謂。會得此理,則唐固有李杜,今亦有李杜,亦有或李杜所不能及者。因而,作詩不是為了與人爭,也不是為了與古人比,而是自娛自樂、自我升華,這是最為重要之處。
彬宇兄所言可謂一語中的,指出了今人不寫詩的癥結所在——望而卻步。很多人嘲笑乾隆,說乾隆一生寫詩四萬余首,以一己之力寫出了全唐詩的數(shù)量,但大多是庸俗難傳之作。而彬宇卻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詩是為己之學,乾隆作詩數(shù)量多,說明他為詩癡狂、好學多思,不能以此極盡嘲諷。而能否傳世,則是綜合因素所決定,不能一概而論。同時,那些嘲諷者,往往還遠不如乾隆之才情。
彬宇還將“五學九維一情懷”的理念詳細做了介紹,我認為極具價值,為前人所未談,故整理、評析如下。
1.哲學——站高立遠,立意不凡
彬宇兄認為,寫詩首先考教人的哲學修養(yǎng),因而寫詩能提升人的哲學修養(yǎng)。寫詩首重立意,好詩往往源自尋常,而非同尋常。立意高,其格調(diào)便高,就能小中見大,在平常處見非常理。立意不高,無論用再多的華麗詞藻堆砌,都是或隔靴搔癢、或華而不實、或矯揉造作、或無病呻吟。
以彬宇孩童時代的《詠雪》絕句為例:
本是云中一瓣花,超塵絕俗拒浮華。
天生不畏嚴寒苦,散落千門萬戶家。
下雪,是再尋常不過的場景,但詩人卻托物言志,把尋常的雪景,變成了詩人的精神、氣節(jié)、情操、抱負的模擬。這便顯露出了哲思。
詩由文字組成,但詩又超越文字本身?!巴纳x、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乃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極高境界。而詩,重在意象,所謂詩意,便是蘊含著這種哲學境界。中華文化中最高的形態(tài)用“天”來代表,而天便是自然規(guī)律的總稱。規(guī)律在傳統(tǒng)中也叫做“道”,所以詩貴天真、天然、天和、天趣,還要能承載天道,這便是“文以載道”、詩曰無邪。
詩的內(nèi)容考教哲學修養(yǎng),詩的形式也同樣富有哲學的內(nèi)涵。彬宇認為,尤其是格律詩,其形式就蘊藏著辯證法所探討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哲學觀。波浪式前進即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指出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趨向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因此事物最后顯出原來肯定的東西的某些特征,也就是在新的基礎上重復原來肯定的東西。大家都知道,格律詩講究平仄規(guī)律,平聲字代表平淡、平和,屬陰;仄聲字代表高亢、陽剛、力量,屬陽。平仄的變換產(chǎn)生了抑揚頓挫,格律詩中,平平后面一定是仄仄,仄仄后面一定是平平,如同波浪的起伏,不斷向前推進,詩所表達的含義也如同波浪的層層推動,不斷遞進,推向高潮。比如,格律詩的第一組句模式完成,第二組句上半句承接第一組句下半句的前半小句的韻,開啟第二組句,繼續(xù)推進,從句式看也是波浪式前進的形式,如此層層推進,格律詩到最后收官,推到高潮時戛然而止,讓人產(chǎn)生余音繞梁、意猶未盡之感。這便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哲學形態(tài)。格律詩難寫,也在于此,寥寥幾句,其所表達的內(nèi)涵勝過千言萬語,這訓練的是要言不繁、大道至簡的哲學智慧。
詩,無論是婉約的,抑或是豪放的,都有背后對生命的感悟,從生活中感悟生命,尋得生機。既是詩意,也有禪意。詩意和禪意,都是心領神會,都是妙不可言,也都是不可思議。寫詩,會讓人不自覺愛上思考、感悟,不自覺去飽讀經(jīng)典、皓首窮經(jīng),并把哲理融入詩中,自覺地完成自我的升華。
2.文學——駕馭文字,左右逢源
文以載道,道以弘文。琴棋書畫,琴因無形無相,意蘊悠長,得太古奧義,為六藝之首;詩詞歌賦,詩因其內(nèi)容得意忘象,既大道至簡又包羅萬象;又因其形式神妙,文字精絕,音韻優(yōu)美,為文學之最。
詩的文字,為雅言,也為古雅之言。古,謂其傳承有自,底蘊深厚,可供考釋訓詁,一字而含多義,故能靈活運用;雅,即文雅不俗。所謂文言,即“言之不文,行之不遠”的省稱。詩是文言之基,也是文言之極。能寫好詩,便能寫好文言文;能寫文言文,未必能寫好詩。尤其白話文盛行的今天,寥寥數(shù)語的古詩句,一發(fā)揮開來便能成洋洋灑灑幾千幾萬言甚至幾十萬言的散文、雜文、論文、敘事文(小說)……
彬宇說,文言是一個獨立的關于文字的系統(tǒng),只要懂得這個系統(tǒng),可以打破一切空間時間的障礙,幾千年前的東西,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后都還能看懂它所表達的含義。但是白話文、方言、俚語就不同了,十里八鄉(xiāng)的方言,過兩個地方就聽不懂了,這是空間的障礙,更別說流傳千古,這個時間的障礙更大。加上時過境遷,時代在變,歷史在變,語境在變,話語權在變,語言文字會變得不確定性。
漢語是象形文字,表音表義,彬宇在《平心平天下》一書中對文字有過精彩的論述,我在這里不多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我們看《四書》《五經(jīng)》《道德經(jīng)》《史記》等典籍,基本能看懂,漢字的生命力之強世所罕有、可見一斑。
而漢詩呢?不言而喻,更是文言中的文言,包含著文學中所有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設問、對偶、反問、借代、夸張、擬人、反復、引用、對比、雙關、比擬、反語、頂針、回環(huán)、互文、通感、拈連、白描、聯(lián)想、疊字復疊、重疊、迭音、象征、變用、襯墊、避復、寄寓(寄托)、諧音、倒文等。
把詩寫好,文學水平自然就上去了。當然,寫詩的過程,也是提升文學修養(yǎng)的過程。尤其格律詩,對文字的限制很大,同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文字表達,不同文字又有多種含義。選中的文字、詞匯,在準確表達思想的同時,還必須要嚴格符合格律詩的平仄規(guī)范、用韻規(guī)范。所以格律詩被稱為“戴著腳鐐手銬跳舞”。能寫好格律詩,這是一種本事,訓練駕馭文字的能力。這種本事,有賴于博覽群書、博聞強記,還要學富五車,方能掌握海量詞匯,左右逢源,真正駕馭。
試看彬宇2008年在襄陽古隆中所寫的回文律詩:
七律·詠諸葛武侯
龍騰海震大聲名,國輔才雄出俊英。
兇險絕憂居正義,古今昭德盛誠明。
峰高瞰遠懷賢圣,業(yè)廣修平履道行。
重九達時當了愿,禮儀興世治功成。
這首詩,可以正讀,可以倒讀。正讀是一種意思,倒讀又是一種意思。且不論正讀倒讀,都嚴格符合格律詩規(guī)范。無怪乎彬宇寫文章信手拈來,下筆千言,不到而立之年便有數(shù)百萬言的論著行世。
彬宇說,詩是文字游戲,一旦學寫詩,就會愛上詩。試問,又有誰不愛玩游戲呢?人生,也是一場游戲,所謂游戲人生,很多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然而,唯有詩的游戲,讓我們一開始游戲其中,最后卻讓人出乎其外,站高立遠,超凡脫俗,成就偉大。
3.美學——超凡脫俗,去偽存真
彬宇說,美學是關于美的認知、審視與判斷。美學的宗旨是構建美好,運用美學來實現(xiàn)美好。中國哲學講天地人三才之道,西方哲學就講本體、現(xiàn)象和作用。這兩者其實是一致的。天道無形無相,卻又是規(guī)律的代表,對應本體;地道有形有象有質(zhì),展現(xiàn)出了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形態(tài)形象,對應現(xiàn)象;天地之道默默無言,但萬物從中化生,所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精神為無私,人戴天履地而生,具備天地的基因、天地的格局、天地的精神。天地的精神為“無私”,所以人的行為也應“無私”。無私即將至善,至善便將至美,所以叫至善至美。天的本體是真,天的德行是善,天的形象是美。中國哲學認為,合于天道者真,行于天道者善,彰顯天道者美。所以美學首先是合乎道義,然后是弘揚道義。對美及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永無止境,于是產(chǎn)生了美學。
《易》云:“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表明其實寫詩本身也是一種修行。《莊子·漁父》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表明詩貴在真誠,不誠無物。心不靜,詩也出不來。所以寫詩去燥氣,得靜氣。如果說哲學是詩的道行,那么美學就是詩的德行。寫詩,可以修煉道行和德行。
懂得了合乎道義,就懂得了美;懂得了弘揚道義,就懂得了美學,就懂得了安身立命、為人處事之道。溫柔敦厚是一種美,彬彬有禮是一種美,溫文爾雅是一種美,沖虛謙和是一種美,中正有節(jié)是一種美,豪情萬丈是一種美,無私奉獻是一種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一種美,視死如歸同樣是一種美……美的背后,是道義,也是德行。所以叫做“美德”。《老子》云:“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边@句話的含義,就是道義是一切美的根本。心懷道義,那么言論就會美好,受人尊敬;心懷道義,那么行為就會美好,可以影響世人。有智慧的人視道義為寶,缺乏智慧的人更要合乎道義,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因而,美學是哲學的外衣,哲學是美學的靈魂。
彬宇又以乾隆詩為例,談到了他對乾隆詩的看法。他說,乾隆詩中蘊含著醇正典雅、溫柔敦厚的文學觀。具體而言,乾隆的“醇雅”文學觀主要體現(xiàn)在其“言之有物、抒情言志”的詩學觀、“醇正典雅,有裨時運”的古文觀及“溫柔敦厚,經(jīng)世致用”的文學價值觀。
乾隆自小便受到康熙“尊崇理學、崇尚雅正”、雍正“尚為時用、清真雅正”思想的影響,更有朱軾、蔡世遠、福敏、徐元夢等理學名師的教導,由此奠定了乾隆“醇雅”思想的基礎,故而乾隆文學觀中自然出現(xiàn)了“載道”與“根柢經(jīng)訓”的思想。在內(nèi)容上,他要求詩歌能體現(xiàn)寫實性原則,并對“史”有所反映。他認為寫實是對朝廷日常生活的記載,“史”應為其日常生活與治理國家之史。在情感上,他認為詩歌是“言為心聲、情志相通”的。情感因素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此“情”不僅僅為一己之哀樂,還包含了修身立性的情感特性與慈惠愛民的情志相通。至于詩歌之功用,乾隆繼承了傳統(tǒng)的詩教觀,秉持“詩以載道,教化世心”的理念。在他看來,“道”含義甚廣,主要包含有“以史鑒今的為政之道”“社會倫理之道”以及“治學、生活之道?!?/p>
乾隆在對待唐宋詩作上,保持了相對通達的態(tài)度,下令敕修了《御選唐宋詩醇》,在對詩文的品評上,乾隆堅持“溫婉平和”的原則,肯定及繼承了康熙所提倡的“莊敬深婉,出入風雅”,倡導雅正溫柔之言,認為離經(jīng)叛道是古詩文寫作之異端,而“熔經(jīng)鑄史”才是典范。他通過《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對詞進行了品評與指導,即“典麗歸正,崇雅黜浮”。他認為,詞起源于詩歌,是詩歌之變體,故其創(chuàng)作應當繼承風雅精神,“得樂府之遺”。以此為旨歸,他批判了背離風雅、內(nèi)容俚俗之詞,大力提倡深有寄托、符合風雅之詞。對于詞的風格,他認為大致可分為:“雅”“清婉”“高秀”“慷慨”與“纖秾”等五類。根植傳統(tǒng)文化大中至正的精神,乾隆對小說與戲曲實施了嚴厲的“祛俗存雅,寓教于樂”的禁毀原則。所謂“祛俗存雅”是針對作品內(nèi)容而言,乾隆認為戲曲與詩詞同源,故應恪守風雅之則。所謂“寓教于樂”則是相對于作品的刪改而言,即以作品是否有益治道為標準,以達到濟世安民之功效。
按這樣去看,彬宇得出一個結論,美學中包含著價值觀,包含著藝術性。凡是違背道義的、違背良知的、違背人性的、違背常理的,都是丑,而糟踐良知、扭曲人格、誤導人性、顛覆倫理的,都是惡。
詩的語言是雅言,是文雅高雅的文字語言,寫詩的人,不敢說個個都口吐芝蘭、口吐金玉,至少也不會口吐狂言、出言不遜、污言穢語、出口成臟。這便是詩;讓你優(yōu)雅做人,還修煉口德,還能于尋常中發(fā)現(xiàn)不同尋常,這便是詩的美;把這種美帶到生活中,這便是“詩意的棲居”。
佛家把人類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為堪忍。因為這個世界很苦,有各種各樣的苦,形形色色的苦,歸結起來是“八苦”,我們活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恨、五陰熾盛的煎熬中,苦不堪言,只能承受著。
世俗就是這個樣子: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巴饷娴氖澜绾芫?,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笆廊私Y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世俗中,所以詩不需要再世俗,甚至所有的美好都不需要再世俗。詩代表著美好,也包含了藝術。藝術源于世俗,高于世俗;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國傳統(tǒng)的詩和畫,都要免俗、脫俗,這兩者相合,則不俗。生活是柴米油鹽,而詩不必柴米油鹽;生活中都是橫流的物欲和對色相的執(zhí)著,而詩則追求精神氣質(zhì),對空靈空性的明悟。這便是詩與畫的共通處:高古、高雅。唯有高雅的追求,才能高尚、才能高貴。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高雅的追求,自然墮入低級的趣味。
詩的一切都是美,平仄是美的基石,韻律是美的形式,內(nèi)容是美的宣言。用美好的文字、美好的形式,來表達和憧憬所有的美好,這便是詩。詩,讓我們的趣味變得高雅,人格變得高尚,品質(zhì)變得高貴。
所以寫詩的人愛美,也優(yōu)美。可以是君子雅正之美;也可以是如淑女般溫婉之美,還可以是大丈夫般雄豪之美。寫詩的人,會不自覺地親近自然,遠離造作;親近美好,遠離丑惡;安于恬淡,遠離喧囂;安之若素遠離虛榮;波瀾不驚,遠離浮躁······“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寫詩的人,愈發(fā)空曠、空性、空靈。對于寫詩的人而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寫詩,就會開啟這對能夠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4.史學——執(zhí)古御今,活學活用
詩重用典,考察一個人的史學積淀。能用典、善用典,則豐富了詩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于歷史典故的掌握與把控。詩是圣人之教,圣人之學,故而詩含蓄古雅,溫柔敦厚,看破不說破,看透不說透,點到為止,藝術性表達,此為詩之德,也是人之德。詩之韻律注重婉轉,詩之意境也注重婉轉。這個婉轉,便是“螺旋式上升”。
漢詩,充滿了這種睿智。彬宇說這在易學上是“用晦而明”的智慧。他認為,寫詩,會讓人不自覺地去多讀歷史、研究歷史、運用歷史。何謂運用歷史?當下發(fā)生的一件小事,在詩人看來,或許就是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一件類似的事件,把這兩者關聯(lián)起來,其實就是在活學活用。善于用歷史來分析問題,也善于從問題中去汲取歷史的經(jīng)驗和智慧。
5.音韻音樂學——音韻格律乃傳統(tǒng)戲曲之基
詩重韻律。韻是音韻,律是律動。詩是音樂性的語言??梢哉f遠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也就產(chǎn)生了詩。遠古人類在休息的時候,吟詩便是他們的一種娛樂,就像今天的唱歌一樣。
節(jié)奏是詩的要素,最原始的詩就是具有節(jié)奏的。當然,由于時代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詩的節(jié)奏也多種多樣。而但凡是節(jié)奏,就有一種回環(huán)之美,即旋律美,這便是詩的藝術形式,首先表現(xiàn)在旋律美上。上古帝堯時代有老人擊壤而歌,《書經(jīng)》云:“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大意是說詩是歌唱的,而此種歌唱又是配合著音樂的,樂譜里的聲音高低需要依照歌詞的原音的高低。既然是依詞定譜,這便要求原詩有整齊勻稱的節(jié)奏。當然,我們今日要想詳細知道幾千年以前的詩的節(jié)奏是困難的,但上古時代詩從一開始就有了相當整齊的節(jié)奏。
而韻腳是漢詩的另一要素??梢哉f,從漢代到“五四”運動以前,漢詩幾乎沒有無韻者?!对娊?jīng)》的《國風》《小雅》《大雅》也都有韻,唯《周頌》里有幾章不用韻,也可認為此乃上古之自由詩。正是由于上古自由詩少有,從戰(zhàn)國時代到“五四”時代又沒有自由詩,可見傳統(tǒng)詩及格律詩便是中國漢詩之傳統(tǒng)。
彬宇說,漢詩的音韻格律其實為傳統(tǒng)戲曲之基,傳統(tǒng)戲曲幾乎都在運用詩詞吟唱之法,普遍遵循“平長仄短”的吟唱原則。古詩吟唱抑揚頓挫,起承轉合,結合平仄關系及內(nèi)容意境為基礎來進行自由發(fā)揮的吟唱,則很得音樂之樂。所以漢詩蘊藏著詩意之美與音樂之樂。詩是藝術的至高體現(xiàn)與表達,因而寫詩不難,能寫出好詩則尤難。真正的大詩人都是大音樂人,詩人每寫一首詩,都是一首歌,既是詞作者,又是曲作者。但一般詞作者和曲作者,卻往往不能互融互通。
所以說,學寫詩能陶情冶性,通過吟詠詩而化煩惱為菩提,最終轉凡成圣。
6.邏輯思維——一氣呵成,上下貫通
彬宇說,寫詩貴一氣呵成。很多人認為一氣呵成是一口氣從第一句寫完最后一句。其實這是誤解。這個“一氣呵成”,不是說時間上的短暫,才呵一口氣的時間,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氣韻流動,氣脈貫通。中華文化講究“氣”,所謂生生不息之氣,浩然正氣,大氣磅礴,氣象萬千都是對氣的形和質(zhì)和量的形容。氣不能受阻、不能中斷,如同中醫(yī)的經(jīng)絡學說,一旦氣脈受阻就會病變,這一口氣若是斷了,便會死亡。所以圍棋的原理也是為了爭氣,還要爭大氣,大到氣吞萬里,這就有了壓倒性的贏面。一旦氣絕,就會輸子。
詩的表達都很跳躍,但這跳躍的背后始終有邏輯相串聯(lián),沒有邏輯的跳躍,就是一盤散沙。邏輯的連貫,就讓詩變得形散而神聚,看似散漫,其實都共同指向一個中心思想。那么各種跳躍的句子,就都是這個中心思想的鋪陳與陣勢了。
因此,詩訓練人的邏輯思維。這個邏輯是藏在跳躍背后的,既要保證跳躍性,又要保證邏輯性,這就不是一般的線性邏輯了,而是包含了線性邏輯又超越線性邏輯的多維邏輯。在邏輯思維下任君跳躍,在天馬行空中依從邏輯。跳得越高越遠,詩的氣魄就越大,但又因有邏輯思維的串聯(lián),每一個跳躍都是活蹦亂跳,生機勃發(fā),不然就是東跳西跳、跳崖身亡,跳得越高死得越慘。
也因此,詩的一氣呵成,是語意的連貫,一首詩,寫幾天,寫幾個月,也不為過,譬如“一字吟得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
7.靈感思維——深沉積淀,靈光一現(xiàn)
靈感思維又名頓悟思維。禪宗常有參禪而頓悟的案例。寫詩其實便是時常在參悟狀態(tài)中,因為時刻在參悟,所以思維異常敏感,一有風吹草動,都易產(chǎn)生福至心靈之感。所以寫詩需要靈感。在參禪狀態(tài)下,靈感思維最為活躍。寫詩,就會讓我們長期處于參禪狀態(tài),靈感大增。寫詩的過程往往是:觸動、感動、激動。所以詩的情感表達也是讓人感到共鳴的觸動,讓人感到情感的感動,還能讓人因詩的激勵而激動。
我讀彬宇的很多詩,大氣磅礴,可以感覺到身上升起一股股浩然之氣,很鼓舞人、振奮精神,這當中就是從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的進化過程。
8.類比思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類比思維是《周易》取類比象思維,將多種相似的事物關聯(lián)起來,歸結為一類,能迅速幫助我們概括事物現(xiàn)象。在很多燈謎詩中時常見到類比思維的運用。英國的培根有一句名言:“類比聯(lián)想支配發(fā)明”。他把類比思維和聯(lián)想緊密相聯(lián),只有有了聯(lián)想才能有類比思維,不論是尋找創(chuàng)造目標,還是尋找解決的辦法都離不開聯(lián)想的作用。如彬宇在《贈李旭升大夫五律》中就運用了類比思維,第一句“木子九陽生”,木子代表草藥,九陽代表純陽之氣,用中草藥生發(fā)陽氣,這是字面意,但這句話其實又是李旭升的名字,木子為李,九陽為旭,生通假升,這就是類比關聯(lián)的思維,把中草藥生發(fā)陽氣和中醫(yī)大夫的名字相關聯(lián)起來,就顯得很奇妙有趣。
再如彬宇《四觀經(jīng)世自勝吟七律》一詩,其中有“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古來自勝皆強者,功不唐捐上九重?!比说桥R絕頂時,以為再無山可登,其實錯了。詩人告訴讀者,山登到絕頂處,別忘了人自己還是一座山,要在自己這座山上不斷攀爬,不斷超越自我,這首詩就是把人和山相類比關聯(lián)起來了。
朱熹有名句:“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圣賢心”,日月和人的眼睛就是類比思維,一下放大了人的格局,人的眼,就應該像天上的日月一般俯瞰眾生,洞悉一切。
9.跳躍思維——縱橫捭闔,天馬行空
詩,尤其是古風,天馬行空,具有很強的跳躍性。跳躍思維,能活躍思維,能靈活看待問題,使人不拘泥、不刻板,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跨越時間、空間的局限。如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首聯(lián)中,上一句寫“一封朝奏”,下一句就寫“夕貶潮州”,十分跳躍,但細一看,卻是因果關系,把夕貶和朝奏對應起來了,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表達了“旦夕禍?!边@一哲學命題;頸聯(lián)中,上一句寫“云橫秦嶺家何在”,下一句寫“雪擁藍關馬不前”,貌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把詩人內(nèi)心的迷惘、委屈表達得淋漓盡致。
10.形象思維——圖文并茂,詩情畫意
漢字是表音表象的文字。在詩中,由于詩人善于組合性表達,詩的文字就能產(chǎn)生相應的畫面感。一個山字,畫面感不強,但一個“青山”,就開始產(chǎn)生了青山的一個畫面??瘩R致遠的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币环律碜咛煅牡漠嬀砭头浅G逦卣归_在了讀者的腦海中,甚至背后那種孤寂、那種悲涼感油然而生。這種悲涼感、孤寂感,便是詩意?!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一幅空曠的沙漠上升起了一道濃煙,天際還有一輪落日灑著余暉。
詩訓練人的形象思維,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由此產(chǎn)生了詩意畫。也就是畫家根據(jù)詩把畫面用畫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能產(chǎn)生畫面感的詩說明氣韻生動,具有詩情畫意。
11.辯證思維——平仄陰陽,互相關聯(lián)
詩的形式本身就具有辯證特點,平仄的關系就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尤其格律詩,從形式和內(nèi)容都具有辯證性。寫格律詩特別訓練人的辯證思維。
彬宇曾說,他只用五分鐘便能使人記住格律詩的格式。這很令人感到驚奇。
彬宇說,他原本也不懂詩,念初中時語文老師說他不懂格律詩,所以教不了大家格律詩,他只告訴大家格律詩有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彬宇就琢磨,詩源于易,就必然有陰陽辯證的思想。然后就把唐詩中的格律詩找出來研究里面的規(guī)律,由于他有易學基礎,一下就豁然開朗,他發(fā)現(xiàn)古詩都是兩兩為一組詞,兩兩成一組句,《易傳》云:“兩兩相重,非覆即變”,這是易學的卦變理論,運用到了詩中來。那么格律詩呢?《易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备衤稍娪邪司?,就代表八卦,代表上下左右,四面八方。
八卦是八句,分為四組,四組句就是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格律詩分四組句,不就是四世同堂嗎?每一組句代表一代人,那么第一組句就是曾祖父,第二組句就是祖父,第三組句就是父親,第四組句就是自己這一代,由此代代傳承,興家旺族,以道德傳世、詩書傳家的寓意。
《易經(jīng)》講:“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备衤稍姷男问揭部梢园茨信驄D以及父子來看待。每一組句都是一對夫婦,而下一組句就是上一組句的孩子。
如果曾祖父結婚,曾祖母的生理結構一定是跟曾祖父相對的,而祖父是由曾祖母所生,所以具備曾祖母一半以上的基因,所以在下一組句的上半句就是上一組句的下半句,若是五律,就從第三字變,若是七律,就從第五字變?!兑讉鳌吩疲骸叭橐宰?,錯綜其數(shù)?!必茷殛?,平為陰,所以上句為男,下句為女,絕不能變。猶如男女生理結構,一變則基因突變,男不男女不女。譬如第一組句是曾祖父,為平平仄仄平平仄,曾祖母就要完全與之相對,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這便是對立統(tǒng)一。第二組句上半句是祖父,祖父由曾祖母所生,前半段就是曾祖母的基因,后半段是祖父的基因,從第五字開始變,那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祖母跟祖父是對立統(tǒng)一的,所以根據(jù)祖父的句式,就得出了祖母的句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父親呢?同樣來自祖母,所以傳承了祖母的基因,第三組句上半句前半段跟祖母一樣,第五字上變,即:平平仄仄平平仄;父親出來了,母親也就相應出來了,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組句,母親生了我,我的基因來自母親,第五組句上半句代表我,我這一句的前半段就是母親的基因,從第五字變,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我的妻子跟我相應出來:平平仄仄仄平平。
無論是仄起格式還是平起格式,都是這套思維邏輯,富有辯證,懂了之后,格律詩一點不難。我們列出來更直觀:
格式一,平起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式二,仄起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式三: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式四: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也是這套辯證關系。在此不贅述。
彬宇總結說,格律詩就是一個辯證的對應系統(tǒng),四組句句句對應,區(qū)別是第一組句和第四組句只是平仄關系的形式對應,而第二組句和第三組句是形式對應之外還加了內(nèi)容對應。
今天很多人寫格律詩,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格律詩富含辯證法,由此可見一斑。
12.發(fā)散思維——推演萬物,一以貫之
從一點拓展出去,到線、到面、到宇宙、無限放大。這個點是一個觸動點,推演開來是無窮無盡的,讓人胸懷天下、視通萬里。這本身也是拓展視野格局。戰(zhàn)略思維是占領制高點、統(tǒng)攝萬物,而發(fā)散思維則可說是戰(zhàn)略思維的輔助,和類比思維也有相似性。
13.戰(zhàn)略思維——提綱挈領,大道至簡
彬宇說,詩千錘百煉,始得一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字字珠璣,一字千金,易一字而詩意全變,可謂大道至簡,包羅萬象??此瓶s小,實是放大。以點帶面,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架構多維空間。
詩訓練人的戰(zhàn)略思維,抓大放小,抓住核心少數(shù)。三言兩語,便統(tǒng)攝無盡內(nèi)涵。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詩的意義顯得尤其重大。古往今來的豪杰之士,皆具有戰(zhàn)略思維、戰(zhàn)略眼光。而寫詩,便是培養(yǎng)戰(zhàn)略思維的最佳方法。
14.圓融思維——四面八方,外圓內(nèi)方
格律詩八句,代表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全方位無死角。每寫一句,都關聯(lián)全詩;每寫一句都呼應其余。做格律詩,就像木工做活計,紅木家具和木建結構均是榫卯結構,是陰陽互補關系,運用的也是辯證法。在木工活計中,球狀魯班鎖是一種至高境界。格律詩恰如球狀魯班鎖,將各種棱形、角形、方形等不規(guī)則的木物相和合而為圓球,外圓內(nèi)方,代表圓滿,塑造圓融思維。
透過球狀魯班鎖,就會明白即使各種奇形怪狀的東西,放對了地方,便都能圓融相合,放錯了地方,就互相抵牾齟齬。格律詩重視規(guī)則,規(guī)范嚴格,稍有出律出格便是不合格或破格,正如球狀魯班鎖,但凡有一點棱角突出,都不能形成球狀。所以格律詩是追求大圓滿的,做人也要做完人,不可有瑕疵、過錯。
這也是格律詩所帶給人的啟發(fā)。
15.情懷與格局——匡時濟世,悲天憫人
彬宇說,寫詩是情志所發(fā),也是平素的所思所想。寫詩之人都是重感情之人,從自己的情感展開,推己及人,進一步推及天下,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情懷與格局。最終,詩的境界高下,全部體現(xiàn)在情懷與格局上。詩寫到后面,便是激發(fā)人回小向大的發(fā)心,激發(fā)人悲天憫人的情懷與格局。這也是詩的終極關懷。
彬宇富有創(chuàng)見的闡述令人嘆為觀止,他誠然已發(fā)現(xiàn)了詩的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詩是如此美好——它首先是一種游戲,讓你不自覺喜歡上它;然后你會不斷地提升你對詩的理解和認知,隨著認知的提升推動審美的提升,你會不自覺地去飽讀經(jīng)典,飽覽歷史,運用歷史來鏡鑒時代、當下與點滴。不斷去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時常享受自然的律動,詩在無形中訓練你的靈感思維、類比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跳躍思維、戰(zhàn)略(統(tǒng)攝)思維,以及全方位無死角思考問題的圓融思維,全面開啟你的人生智慧,無限打開你的生命格局,讓你改頭換面,成長為心懷天下、悲天憫人的圣賢豪杰、大人君子。彬宇曾經(jīng)仿照形容中華文化精神的16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來形容中華文化智慧功能,也是16字:“無中生有,有中變大,大而化之,化及天下”。我則仿照此句式,來概括詩教之精神:“寓教于樂,樂在其中。集大成者,融匯貫通?!?/p>
《中天而立集》是彬宇的第一部詩集,對詩有如此深刻之見解,其詩作一定讓人怦然心動、迫不及待想要去讀。所謂中天而立,是中華文化特征的一個高度概括,中華文化之光,應中天而立,普照四方。中華文化的智慧,如老子“道蒞天下”的贊譽,中天而立,俯瞰蕓蕓眾生,觀照蕓蕓眾生。
彬宇告訴我,這部詩集搜錄了他14歲至34歲這20年中的200首詩,出這部詩集是為了踐行、推廣詩教的理念。同時他又邀請了近百位書畫藝術家將他的詩創(chuàng)作成了幾百幅詩意畫,推廣美育的理念。
他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書畫藝術原本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和外衣,通過對書畫藝術的審美,從而愛上書畫藝術;通過愛上書畫藝術,從而愛上中華文化。這就是他所倡導的詩教中國、美育華夏的理念。作詩,是一次創(chuàng)作;將詩意以傳統(tǒng)國畫的形式來表達,是再創(chuàng)作;而詩中的注釋,是第三次創(chuàng)作,也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釋讀與傳播。他只是要帶個頭,期望用詩教和美育,成為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一個主力軍,未來讓更多的青少年,都能通過詩而與所有的學問全方位鏈接。
彬宇的《中天而立集》開創(chuàng)了詩書畫一體的新形式,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也是一座藝術的寶庫。
我由衷地感嘆,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詩教誠然是孔子最為重視、最為偉大的教育方法。而彬宇則闡發(fā)了詩教的偉大。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無論是觀照現(xiàn)實還是回顧歷史,這都極具價值、極有意義。
注:王杰,著名文化學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中央電視臺特別節(jié)目《平“語”近人》思想解讀嘉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