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北京歷史風貌、歷史名人、傳統(tǒng)美食……“國學”與“北京風情”的碰觸能撞出怎樣的火花?記者近日從教育部“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傳統(tǒng)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yǎng)研究》課題組獲悉,首部北京版小學“國學教材”已改版完畢,將于今年再次送審,審定通過后,有望在北京繼續(xù)國家傳統(tǒng)文化課題實驗工作。
修改:
給國學注入“北京元素”
專家介紹,當前,國家所倡導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非單純的國學,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界定至少應涵蓋國學經典、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近期全國多個省份都開始了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教材審定工作,均提出地區(qū)版教材必須包含地區(qū)文化的內容,而北京版小學階段傳統(tǒng)文化教材“京味”文化濃郁正是其特色之一。
即將送審的十二冊小學“國學”教材,在原有國學內容的基礎上,分別添加了十二種北京元素。其中,一年級上冊《弟子規(guī)》附加了“北京的歷史名人”,下冊《三字經》附加了“北京的歷史風貌”;二年級上冊《千字文》附加了“北京的傳統(tǒng)美食”,下冊《大學》附加了“北京的四合院及名人故居”;三年級的《聲律啟蒙》上下冊分別附加了“北京的老行當”和“北京的胡同文化”;四年級的《論語》上下冊分別附加了“北京的戲曲和曲藝”以及“北京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五年級的《孟子》上下冊分別附加了“北京的民俗文化”和“北京的民俗樂舞”;六年級的《中庸》上下冊則分別附加了“北京的皇家園林與建筑”和“北京的文學”。課題組表示,此番修改是為了讓孩子們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可以更好地認識并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瑰寶。
記者注意到,“北京元素”在教材中以邊欄的形式出現(xiàn)。對此,課題組執(zhí)行主任張健解釋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們在無意識閱讀中感受北京濃郁的地域風情,“科學研究表明,無意識閱讀的理解力和有效記憶其實是高于有意識的課文閱讀的?!?/p>
小學十二冊教材除了融入地區(qū)特色之外,還在各冊中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歷法、二十四節(jié)氣與中醫(yī)養(yǎng)生、中國年畫、漢字藝術、京劇臉譜等民俗文化與藝術板塊。在張健看來,這樣的內容設計呼應了教材的全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北京版)》,“我們課題研究首先提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界定,其內涵至少包括國學經典、民俗文化和民族藝術等三部分。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目標應為‘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即‘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高雅的審美情趣、質樸的道德操守和深邃的哲學思想’。”
為了達成這一教育目標,每課教材除了譯文和故事之外,還特意設計了“拓展”環(huán)節(jié),以讓國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有更好的銜接和落地。如一年級《弟子規(guī)》第六章“泛愛眾”的拓展訓練中,就分別引導孩子要愛護地球、尊重他人隱私等。
審定:
“第一個螃蟹”不好啃
此前廣東和廣西已通過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教材審定工作,隨著教育部傳統(tǒng)文化進高考政策的推出,預計今年將有大批省份開始審定地區(qū)校本教材,以推動傳統(tǒng)文化標準化教材建設工作。其實,北京才是國內第一個審定傳統(tǒng)文化教材的地區(qū)。而本次將要送審的“北京版”教材,其藍本是人教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通用版),此版本早在2011年即通過“北京市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此次即將送審的新版教材,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定制化”而來。據張健介紹,由于修改增添的內容超過了30%,按照相關規(guī)定,需要以“新教材”的身份重新送審。另外,課題組編著的廣東版和廣西版?zhèn)鹘y(tǒng)文化教材均已通過省教育廳地方教材審定。
“我們課題研究歷時12年,最難的就是教材編寫。做一套教材真的太不容易了,大家首先要解決學科教育理論問題,在此基礎上是課程結構,之后還要考慮創(chuàng)新研究和地區(qū)文化滲透教學,最后才是編寫和試用,后面還要有多輪的修訂和改版。”張健表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總編之外,國學專家、學科教研員、一線教師等群體一個都不能少。
編寫不易,審定也是困難重重。2009年至2010年,傳統(tǒng)文化的恢復和弘揚方興伊始,但國家還未頒布明確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綱要,社會大眾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認識和認可程度普遍不高,更別說要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了。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問世后,盡管北京市率先組織了專家對教材進行審定,但還是有許多專家委員持觀望態(tài)度,表示應小心慎重。有的專家認為,我們國家已經幾十年沒有開設過國學課了,也從沒有過這方面的專業(yè)教材教案,這套教材的誕生可以說是大家“摸著石頭過河”的成果。一旦進入學校課堂,能夠被怎樣使用、會產生什么樣的問題,都不得而知。
“因為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此前沒有任何的借鑒,再加上缺乏相應的國家政策,專家們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書籍的編訂也都有很多的爭議?!睆埥∨e了個例子,《弟子規(guī)》中有一句為“親有疾,藥先嘗”,不少專家對此就有所質疑,“父母生病了,讓孩子先嘗藥,這不是一種誤導嗎?”而其實,這里所說的“藥先嘗”嘗的是藥劑的冷熱溫度。
教材審定一時間陷入僵局,凝結著100多位學者心血的國學教材,面臨著“胎死腹中”的結局。
之后,在一次關鍵的評審會上,北京市教育學會第七、第八屆理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時任專家組主任的張凱先生力排眾議,慷慨陳詞,他不僅列舉了孩子們學習國學可以獲得的立竿見影的益處,更站在長遠發(fā)展的高度,闡述了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數(shù)十年乃至百年后的中國,會帶來怎樣巨大的影響?!皬垊P先生說,‘國學延續(xù)的是國家的文脈,即使將來教材的使用上會出現(xiàn)諸多不可預料的問題,也應該讓它先進入學校進行使用,在實踐中檢驗,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就像孕婦生孩子,知道孩子手腳不一樣長,能不能讓她先生出來再給孩子治呀!’”對張健來說,老先生充滿激情和鼓勵的話語,至今言猶在耳。
遺憾的是,教材審定完一年后,張凱先生仙逝。在去世之前,老先生還受課題組委托,組織北京專家編寫了教材中的中國玉文化、瓷文化和北京地區(qū)文化等相關部分的內容?!皟热菔丈蟻恚壬鷧s已經不在了。”提到這位為“國學教材”推廣不遺余力四處奔走的老先生,張健充滿感激。
值得欣慰的是,作為首批全國傳統(tǒng)文化課題實驗區(qū)的通州、大興,認真完成了第一輪的標準化課程實驗工作,還重點參與了教材改版和教材教師手冊的編寫工作。此外,通州的傳統(tǒng)文化“三步六正”教學法也得到教育系統(tǒng)的普遍認同而大范圍推廣。北京為“十二五”階段教育部傳統(tǒng)文化課題實驗工作,在學科教育理論研究和標準化課程實驗等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全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起到示范區(qū)的標桿作用。
推廣:
師資缺乏是最大難題
張健介紹說,如果新教材順利通過審定后,也將以每兩年一次的頻率進行修訂改版,除了保證其與時俱進之外,最重要的任務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壓縮?!澳壳埃覀兪且悦繉W期30節(jié)課的容量進行設計的,考慮到很多學??赡軟]有辦法拿出這么多的課時,未來我們的目標將壓縮到每學期15節(jié)課來進行學習?!?/p>
而提到教材推廣,最讓張健發(fā)愁的事兒就是“師資不足”。在張健看來,包含國學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知識龐雜的體系,對于老師來說,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哲學體系作為學術基礎之外,還需要具備繪畫、書法、古琴等方面的藝術基礎。張健舉了個例子來說明國學教材授課對于教師的要求之高,在《弟子規(guī)》第二章“入則孝”中有一句“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外出必須告訴父母去向,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報”。其中的“告”在這里應為“固”音,因為含有“晚輩向長輩請示”的意思;而在同輩告知時,此字才為我們平時所知道的“告”音?!叭绻麤]有訓詁學、文字學的基礎的話,這么簡單的一個小字對很多老師來說都是知識盲區(qū)。”
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狀,目前課題組與多方合作,錄制了國學教師培訓微課程,為國學老師提供更多的便利。除了加強師資的培訓,課題組也在借助多種方式進行國學知識的推廣和普及,“我們也錄制了與教材同步的微課程,未來課程可存儲在腕表上,學生可以以音頻的方式進行收聽;也可以從腕表中導出,在電視、電腦等終端上以視頻的形式進行播放?!贝送?,新教材背面也都印制了二維碼,與教材相關的微課內容也將免費提供在平臺上,供家長、教師使用。
來源: 北京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