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貨改的萌芽已經開始慢慢的和外界進行光合作用,正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亦步亦趨。任何一項改革的進程中,都有鮮花,也有冷言,這本來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副產品”。鐵路貨改的思路從朦朧走到清晰之后,對于其中“前店后場”式的營銷方式,很多人站在不同的立場給出了自己的聲音:把所有東西都往一個筐子里塞,亦或是扮演自己不熟悉的角色,鐵路在走怎樣的多元化道路,很多人對此抱以觀望。
作為運輸企業(yè),鐵路在市場的主打產品自然是位移。以往吃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飯,裹挾著“鐵老大”的往日余威,似乎總有著對于市場經濟油鹽不進的自信。但在由電子商務領銜的物流升級時代,鐵路已經感覺到自身份額從被蟻食,到鯨吞的步步驚心。如果說堡壘都是從內部松動的,那鐵路卻是被外部倒逼著去轉變、去改革,而這種改革方向,就是需求一種非野蠻式的生長模式。
“前店后場”式的方案推出,從一開始就有“只是看上去很美”的質疑。在所謂的一體化營銷方式,能否從貨源上游方面,用自身并不擅長的嘴巴去搶奪傳統(tǒng)物流公司的市場份額,以寸之短攻尺之長,勝算如何?從市場經濟的本質來看,在實現(xiàn)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總框架下,任何填補短板的行為,都是種自我潛能的挖掘。從其他物流公司“虎口奪食”,確實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在服務體驗為王道的當下,很多企業(yè)和物流公司已經形成了默契關系,在這樣鐵板一塊的格局里,如何鉆出一道生存裂縫?
說起來很殘酷,市場圭臬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梢钥吹借F路“前店”突圍成功的案例中,價格誘惑永遠是塊讓人無法拒絕的敲門磚。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任何企業(yè)都會打的小算盤,就這點看來,他們的確沒有理由拒絕鐵路拋出來的惠價橄欖枝。鐵路看起來有點像趕鴨子上架般,去主動和貨主打成一片,是否跑偏于現(xiàn)代企業(yè)所要求的專、精、細?
鐵路嘛,本來好好的搞好自己的運輸便可,卻還要在營銷領域試水,這種“大象跳舞”的主觀印象,多少會引來東施效顰的質疑。其實說來,去市場要份額的營銷,對鐵路來說并非一塊陌生的試驗田。在市場的洗牌過程中,笨鳥后飛的案例并非沒有。在有貨的地方,經常會看到“逐利而來”的鐵路搶貨人,當然,現(xiàn)在他們的新身份是“貨運代表”。這種脫胎于電信客服代表的“他山之石”,能否攻下貨運市場上的玉,只能讓市場來給予最終的答案。而鐵路此時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向貓學習的老虎,尖牙利齒都在,至于何時學會上樹的本領,除了市場這個“叢林”外,誰也無法給出明確答案。
來源: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