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助力夏季餐飲“頂流” 小龍蝦消費場景或將“一分為二”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29





  隨著氣溫回升,又到了新一年的小龍蝦消費旺季。作為往年夏季餐飲消費的“頂流”,伴隨餐飲消費復蘇的大趨勢,今年的小龍蝦市場也已經“蠢蠢欲動”。另外,隨著預制菜風口的持續(xù),今年的小龍蝦市場更呈現出了新態(tài)勢。


  小龍蝦消費熱度不減


  據《江蘇新聞廣播》報道,記者在南京市區(qū)各大菜場了解到,各家菜場生鮮區(qū)都推出了新鮮的小龍蝦,目前上市的小龍蝦主要分為青蝦和紅蝦。據攤主介紹,目前南京市場上所銷售的小龍蝦主要是來自江蘇境內,也會有部分來自湖南、湖北。


  盡管還未到消費的最佳時節(jié),但各小龍蝦產地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據多地媒體報道來看,在上海嘉定,當地產“炮頭蝦”(專指個體超過45克的小龍蝦)已經開始上市。在江蘇睢寧,目前每天小龍蝦的捕撈量在1000斤左右。


  小龍蝦的市場到底有多大?據媒體統(tǒng)計,2022年我國小龍蝦養(yǎng)殖總面積約為2800萬畝,養(yǎng)殖總產量約300萬噸,產值約為960億元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xié)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約有4萬多家小龍蝦專業(yè)門店,2022年小龍蝦餐飲產值約為3122億元,比上年增91.8億元,同比增長3%。


  小龍蝦消費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華北大中城市。小龍蝦單店、連鎖消費量有規(guī)模的餐飲企業(yè)集中在湖北省、江蘇省等主產區(qū),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作為有社交屬性的美食,小龍蝦頗受消費者青睞。據美團餐飲數據顯示,2022年美團閃購整體小龍蝦交易額為1億元。


  預制菜帶來新機遇


  一直以來,水產類預制菜產品都是預制菜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餐飲消費回暖態(tài)勢,今年的小龍蝦預制菜產品有望被“帶飛”。


  對于今年的小龍蝦市場, 國聯水產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目前小龍蝦原料還未大量上市,總體價格偏高。對于消費市場而言想,小龍蝦已經不屬于新品范疇,而是非常成熟的常規(guī)產品,整體產銷量處于相對穩(wěn)定階段。


  4月中旬,盒馬宣布成立預制菜部門。盒馬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由于天氣原因,目前小龍蝦出貨量相較去年略低,價格有小幅上漲。伴隨氣溫回升,預計到5月中旬會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供應區(qū)間。


  該負責人稱,從門店前期銷售情況來看,目前小龍蝦的消費群體正逐漸從年輕人群向中老年消費者群體延伸。對此,盒馬也研發(fā)了各類新品以適應不同消費群體。另外,隨著宅經濟、懶人經濟、露營經濟等新消費趨勢出現,小龍蝦半成品菜和預制菜陸續(xù)受到熱捧,盒馬將不斷完善預制菜研發(fā)和供應鏈體系,以滿足新的市場需求。


  同樣是零售平臺,4月11日,叮咚買菜宣布與“中國龍蝦之都”的江蘇盱眙達成合作。在當地打造集小龍蝦培育、研發(fā)、加工為一體的預制菜供應鏈。據了解,該體系建成后,僅需24小時小龍蝦即可以預制菜的形式從蝦田送達全國消費者手中。


  到店與到家“平分天下”


  過去幾年的經歷,讓餐飲行業(yè)對連鎖化經營產生了新的認知。從數據來看,與疫情加速餐飲連鎖化的大趨勢不同,小龍蝦門店連鎖經營情況卻在下降。


  美團發(fā)布《2022小龍蝦品類發(fā)展報告》顯示,2019-2021年,小龍蝦品牌連鎖化率逐年提升,從17.38%提高到25.85%,但2022年出現了下滑,下滑到24.35%。截至報告發(fā)布時,小龍蝦品類門店數約5.4萬家,但卻沒有千店品牌。


  上述“報告”指出,小龍蝦無法解決淡旺季消費的影響,同時小龍蝦門店單店盈利模型很難支撐其快速擴張。另外,高客單消費以一二線城市為主,而生產地區(qū)集中在少數地區(qū),采購成本過高。


  有業(yè)內人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曾經層出不窮的小龍蝦餐飲品牌熱度逐漸退卻,留下來的是原本就掌握著供應鏈,并且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頭部品牌作為堂食場景的主流。作為預制菜品類中較早與消費端進行接觸的產品,小龍蝦預制菜市場的成熟也改變了原有的小龍蝦市場格局,開始呈現出頭部品牌與預制菜“平分天下”的趨勢。


  作為食材本身,小龍蝦前期處理難度較大,消費者對于此類食材的預制菜類產品接受程度較高。隨著市面上預制小龍蝦品牌越來越多,給“散戶”留下的空間越來越小,在到家場景中,預制小龍蝦憑借穩(wěn)定的品質、相對親民的價格逐漸被市場接受,這也驅使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有品牌保障的小龍蝦預制菜。


  國聯水產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可以預見的是,伴隨餐飲消費回暖,今年的小龍蝦消費會迎來一定提升。對此,公司在產品開發(fā)上將會圍繞家庭裝產品進行改良和升級,以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記者 劉瀟瀟 韓肖)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