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保護價托市收儲政策較好地保護了農民利益,也防止了國內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受機械化水平、人力成本、托市收儲、供求關系等諸多因素影響,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在外部市場價顯著低于國內的新形勢下,托市收儲頻遇尷尬。
價格高于國際市場
當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普遍高于國際市場。
先看大米。8月20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9月交貨糙米報收1550.50美分/英擔,折合人民幣1.87元/公斤。當天,鄭州商品交易所秈稻9月合約價格為2501元/噸,以秈稻出米率75%計,不考慮加工成本,則大米單價約3.335元/公斤。國內大米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78%。
再看玉米。內蒙古、遼寧幾地今年生產的玉米(國標三等)臨時收儲價格大致在2240元/噸。8月20日,大連商品交易所9月合約報收2386元/噸,芝加哥期價則不足人民幣1200元/噸,國內價約為國際價的兩倍。即使加上運費和其他各項稅費,進口玉米也比國內便宜?!皣鴥扔衩變r格偏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编嵵菁Z食批發(fā)市場高級分析師陳艷軍說。
大豆、油菜籽、棉花、糖情況大致類似。大豆每噸國內現(xiàn)貨價4500元,進口到岸價4200元。進口加拿大油菜籽到岸價每噸4300元,國內現(xiàn)貨5100元。國家棉花臨時收儲價每噸為20400元,但進口到岸價才17000元/噸。外盤原糖每噸進口到岸價低于4000元,而我國主產區(qū)柳州、南寧中間商報價約為5400元/噸。
畜產品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就以豬肉為例,8月26日,芝加哥商業(yè)交易所(CME)瘦肉豬每磅報價86.03美分,每噸才合人民幣12000元;當天,北京新發(fā)地市場生豬批發(fā)價為每噸16000元,國內其他地方價格多在15000元至18000元之間。
農產品價格內外懸殊,不能不讓人憂慮。
收儲加工兩頭難
農產品價格內外倒掛,國內托市收儲頻遇尷尬,加工企業(yè)左右為難。
以油菜籽為例,我國從2008年起,實施臨時收儲政策,最近5年,最低保護價從1.85元,逐年提高為1.95元、2.3元、2.5元、2.55元。最低保護價逐年提高,油菜籽種植面積下滑趨勢得以扭轉,銷售壓力卻越來越大。由于內外價差較大,油菜籽進口連年快速增長。據農業(yè)部市場司統(tǒng)計,2012年我國進口油菜籽293萬噸,同比增長132%;今年1月至6月,油菜籽進口177.3萬噸,同比增長14.9%?!罢邇r和市場價差距太大,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菜籽油,幾乎都是進口的。”陳艷軍說。按國家《糧油倉儲管理辦法》規(guī)定,食用植物油從收獲起只可存放2年,2011年收儲的菜籽油今年應全部拍賣出庫。根據托市收儲價測算,起拍價每噸應不低于一萬元才可保本,然而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國內市價才八九千元。因此,今年國家臨儲菜籽油拍賣,應者寥寥,前后兩次累計5192噸的拍出量,只相當于一年收儲量的千分之一。
收價高,賣價低,也是水稻收儲、加工銷售中面臨的難題。“國家確定今年每斤最低收購價1.32元,市場銷售價才1.02元,不算其他成本,僅進出價格差,每斤就要虧損近3角錢。最近幾個月,我們派出多人,分頭走遍了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拜訪那些從前主動上門的老客戶,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敝袃Z湖北黃岡直屬庫主任王豐富說。米商為何積極性不高呢?“以前我每年要從黃岡庫買上萬噸,今年沒買。從1月份起,米價一直在往下跌,一加工就賠?!卑不帐劭h隱賢鎮(zhèn)米商魯培賢說。魯培賢往年每天加工稻米200噸,現(xiàn)在一個星期才加工200噸。無論是糧商還是國家儲備糧庫主管,都認為問題出在進口稻米價格過低。按國家最低收購價稻谷每斤1.32元計,加工成大米的出廠價就得1.8元,但目前正規(guī)渠道進口的越南稻米,市場售價每斤才1.56元。
油菜籽、水稻面臨的問題,也在困擾其他農產品。為防止進口農產品過度沖擊國內市場,國家根據《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管理暫行辦法》,實行進口配額制度。2013年糧食、棉花進口關稅配額量為: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棉花89.4萬噸。
三項主糧進口總配額2215.6萬噸,只相當于我國去年糧食總產58957萬噸的3.76%。雖然進口占比不算高,但對市場影響力卻不低?!吧习肽暾?guī)渠道進口東南亞大米100萬噸。米商在所加工的國產稻米中,要摻入約10%至20%的廉價進口米,以降低售價。100萬噸廉價進口米,投放到國內市場上,可‘變身’上千萬噸?!蹦戏揭晃坏久捉涗N商對記者說。
相較于我國700多萬噸的棉花年產量,89.4萬噸的進口配額所占比例并不算低。據業(yè)內人士透露,棉花到岸價比國家保護價低四五千元,由于配額外棉花進口最高需支付40%的關稅,而棉紗進口不受限制,不少企業(yè)就大量進口棉紗。據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會長王天凱估算,今年棉紗進口量將超過200萬噸,相當于國內一年棉花消耗量的四分之一。進口火爆折射了國家臨儲棉的銷售難,有關數(shù)據顯示,本年度我國有650萬噸棉花進入臨儲,占年度總產量的85%。
在內外價差懸殊的形勢下,托市收儲將越來越難。
提效降本是正解
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托市保護價本來就比外盤高,而且逐年緩步提升;從本質上看,卻是因為國內農業(yè)生產效率過低、成本過高。國家為保障農產品供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得已才高價托市。
客觀地講,最近幾年,我國農業(yè)機械化水平有顯著進步。據農業(yè)部估算,截至2012年末,全國水稻機械種植、玉米機收水平分別超過30%、40%,農業(yè)部計劃今年將水稻機械化種植、玉米機收水平分別提高3個和5個百分點;另外,油菜、甘蔗等大宗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取得突破,林果業(yè)、畜牧業(yè)、漁業(yè)、設施農業(yè)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協(xié)調推進。
我國農業(yè)機械化雖長足進步,但和發(fā)達國家比,仍有差距。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糧食生產從耕翻到收獲,就已實現(xiàn)全程機械化。到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棉花、甜菜等經濟作物也完成了機械化。近年來,美國大力倡導精準農業(yè),在播種機、噴霧機、聯(lián)合收割機等農業(yè)機械上,安裝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可全程監(jiān)控,自動化作業(yè)。畜牧養(yǎng)殖方面,美國、丹麥、德國等發(fā)達國家已實現(xiàn)大規(guī)模工廠化養(yǎng)殖。借助規(guī)?;C械化、精準化,發(fā)達國家農業(yè)生產率極高,從而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
農產品價格內外倒掛,托市收儲頻遭銷售難,保護價如何能既保護農民利益,又能保護農業(yè)產業(yè)鏈的發(fā)展?我國農業(yè)加快轉型升級,以降低生產成本,可謂刻不容緩。
什么是保護價
保護價是國家為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維護消費者的利益,通過行政手段規(guī)定的價格。保護價包括最高限價和最低保護價。
20世紀初,一些國家逐漸加強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在國內貿易中廣泛實行保護價。保護價實現(xiàn)的方式大體有:一、行政措施;二、財政補貼,實行保護性收購,再限價銷售;三、調整稅率;四、調整銀行利率。保護價可平抑物價,保障人民生活,保護生產者的收益,但也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和商品價格扭曲。
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政策,是為保護農民利益、保障市場供應實施的。當市場價低于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時,國家委托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企業(yè),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產品。2004年到2006年,我國糧食累計增產1335億斤,糧食價格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為防止谷賤傷農,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決定執(zhí)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本報記者 黃俊毅)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