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fā)出一種“智能”手術刀,可在幾秒鐘內準確識別健康的人體組織和癌變組織,有助提升未來手術的準確度并實現(xiàn)更高的存活率。
英國每年有大約30萬名腫瘤患者確診,需進行約200萬臺外科手術。但在傳統(tǒng)的癌癥手術中,即便是最好的外科醫(yī)生也未必能保證百分之百切除癌變腫瘤,還常常不可避免地將部分正常細胞同時割除,這不但影響手術效果,患者往往還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佐爾坦·陶卡奇等人在美國《科學·轉化醫(y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學術期刊上報告說,許多手術都使用電刀,這種手術器械通過電流對組織快速加熱灼燒以在切割的同時減少出血,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煙霧,而這些煙霧中含有重要的組織信息??焖僬羝婋x質譜(Rapid evaporativ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REIMS這種新型技術可以識別電灼過程中產生的煙霧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成功研制出了智能手術刀iKnife。Sci Transl Med 2013 Jul 17;5194:194ra93 PMID:23863833
佐爾坦·陶卡奇博士介紹說:“這款手術刀能很好地鑒別人體組織,一旦接觸到組織,它就能告訴醫(yī)生,它所接觸到的細胞究竟是健康的還是病變的,而且?guī)缀跏橇⒖叹湍芴峁┙Y果。這讓外科醫(yī)生能在手術中實現(xiàn)前所未有的精準度,從而降低腫瘤的復發(fā)率并提高患者術后存活率?!?br>
iKnife共有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目前已經在外科手術中使用的電子刀。電子刀在手術過程中產生的煙會被自帶的排風系統(tǒng)吸走。陶卡奇博士想到,這些煙中包含了人體組織信息。這也便是他發(fā)明iKnife的靈感來源。第二部分是冰箱大小的質譜儀。陶卡奇博士利用管道收集電子刀產生的煙,并將這些煙送往一臺質譜儀,分析其化學物質成分,并和已知的腫瘤化學成分對比,從而精確鑒別組織是否發(fā)生病變。最終的分析結果將在一臺屏幕上顯示,反饋給實施手術的外科醫(yī)生——紅色表示“腫瘤細胞”,綠色表示“健康細胞”。與傳統(tǒng)的手術后診斷需要半小時相比,智能手術刀的診斷時間只需短短3秒,甚至有些分析過程耗時不足1秒。
在英國,已經有91名癌癥患者的手術使用過這款iKnife智能外科手術刀,識別率達到了百分之百。這種智能手術刀可應用于多種癌癥手術,它幾乎能提供實時信息,提高醫(yī)生手術準確率,大大減少腫瘤復發(fā)。
作為更廣泛研究的一部分,英國有三家醫(yī)院目前已經接受并開始使用iKnife。如果證實成功,iKnife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逐步推廣。
來源:藥品資訊網信息中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