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藥一直以來被人們認為毒性低、安全,事實上也是如此。安全、有效是對藥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必備條件。但是近年來一系列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年初云南白藥被爆含有烏頭堿在香港、澳門被收回;5月份,知名老字號北京同仁堂生產的健體五補丸一個批次查出水銀含量超出上限標準,在港被責令召回。
國家藥監(jiān)部門2009~2012年通報的全國藥物不良反應事件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63萬件,2010年69萬件,2011年85萬件,2012年120萬件。2009年,中藥不良反應占總報告數的13%,2010年占14%,2012年占17%。從歷年的數據來看,中藥占藥品不良反應總量的15%左右。
中藥行業(yè)作為醫(yī)藥行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存在的基礎就是消費者對其“治病救人”能力的信任,因此,面對當今食品安全方面不斷發(fā)酵的社會輿論壓力,中藥行業(yè)如果不能在源頭上保證最起碼的安全,或將使整個行業(yè)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危機。
中藥的“造假”等問題的出現,除了最直接的暴利驅動外,還存在客觀上的供求錯位以及主觀上的監(jiān)管缺位、標準缺失等一系列原因。與過去相比,近幾年中藥材價格的飛漲讓問題中藥材從原本“矛盾”集中的名貴中藥擴散到了普通中藥。問題種類也由原本簡單的以次充好,謊報藥材等級等“溫和”造假方式,進入了層出不窮的危險狀態(tài)。大量農藥超標,藥渣美容,染色造假“中藥材”開始沖擊中藥市場。
雖然我國目前正在大力發(fā)展中藥材種植業(yè),但即使是可以人工種養(yǎng)的品種,如果種植不科學,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中藥的產量和價格也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再加上監(jiān)管力度不到位,標準化種植無法落實,必然會讓藥農選擇依靠農藥來增收,這也將使得中藥產業(yè)的源頭存在農藥超標的安全隱患。近日來,同仁堂、云南白藥等知名品牌被檢測出部分中草藥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這似乎預示著農藥問題已經開始危及中藥產業(yè)的社會公信力。
此外,中藥企業(yè)應該盡快開展基礎性研究,進行安全性評價和客觀反映中藥使用情況的真實世界研究。
來源:中國制藥機械設備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