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僅有1/4的疼痛能通過鎮(zhèn)痛藥得到緩解
疼痛是最常見的疾病癥狀之一。據美國疼痛協會稱,美國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估計為35.5%,達1.05億人。每年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直接導致了醫(yī)療保健支出消耗和工作時間的損失。
當前疼痛處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鎮(zhèn)痛劑。非麻醉性鎮(zhèn)痛藥(對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麻醉性鎮(zhèn)痛藥(阿片類藥物)和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是疼痛治療中常用的藥物。最近,其他一些藥物也開始進入疼痛藥物市場,如抗抑郁藥、抗驚厥藥和選擇性環(huán)氧合酶2(COX2)抑制劑。自2004年以來,由于對COX2類藥物心血管安全性的擔憂,導致其市場份額持續(xù)下降,從而為非甾體抗炎藥和阿片類藥物增加市場份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
雖然目前鎮(zhèn)痛藥對緩解癥狀具有很大的益處,不過據估計,僅有1/4的疼痛能夠通過治療得到緩解。目前批準的藥物也往往是耐受性差、副作用大,長期安全性令人擔憂。顯然,有效且安全的新鎮(zhèn)痛劑成為當前亟需開發(fā)的產品。
未來對疼痛藥物的開發(fā)可采取以下3種途徑:對已上市藥物開發(fā)新劑型和新給藥途徑;針對新適應癥和特定患者人群開發(fā)產品;開發(fā)新作用機制藥物。
減少副作用
許多制藥公司正在對現有已被證明具有療效和安全性好的鎮(zhèn)痛藥物開發(fā)新劑型。這種策略大大降低了開發(fā)風險和成本。事實上,近年來新批準的疼痛藥物很大一部分是現有藥物的新劑型。
阿片類藥物仍然被認為是嚴重疼痛最有效的治療選擇。本類藥物占據著疼痛藥物市場的主要份額(29%)。不過,使用阿片類藥物除了具有嚴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外,最受關注的是成癮、濫用、誤用等風險。2009年2月,美國FDA宣布,生產高濃度阿片類藥物的廠家需要實行風險評估和緩解措施,以解決這些風險。預計這一政策將有利于長效阿片制劑的使用。近年來,FDA批準的羥考酮控釋劑型(奧施康定;PurduePharma公司)和嗎啡/納曲酮的組合(Embeda;KingPharma)就是很好的例子。
研究證實,NSAIDs具有嚴重或致命的胃腸道(GI)出血的風險。從而催生了胃腸道保護劑和NSAID單一片劑的開發(fā),如去年FDA批準了質子泵抑制劑埃索美拉唑與萘普生(波曾/阿斯利康Vimovo)的組合,而組胺H2受體拮抗劑法莫替丁與布洛芬組合(Duexa;HorizonPharma)目前正在接受FDA審查。在臨床試驗中,兩種組合劑型都可顯著降低NSAIDs引起的關節(jié)炎患者輕度至中度疼痛的胃腸道潰瘍。
老藥新用
禮來公司的抗抑郁藥度洛西汀(洛西?。┖洼x瑞公司的抗驚厥藥普瑞巴林(Lyrica)已經獲批用于治療多種類型的神經痛和纖維肌痛。米那普侖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在歐洲批準用于治療抑郁癥,由Forest/Cypress再次開發(fā)用于治療纖維肌痛,2009年在美國上市。在過去幾年中,這些藥物開發(fā)新適應癥對疼痛市場的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新適應癥藥物的開發(fā)有望進一步擴大。
疾病機理再認識
數百年來,疼痛一直被視為其他疾病的伴隨癥狀。因此,治療主要是以緩解癥狀為主,而不是治療根本病因。直到最近,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疼痛,特別是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對疼痛的分子機制的了解為開發(fā)鎮(zhèn)痛多個潛在藥物靶點研究開辟了新途徑。
在一些急性和慢性疼痛狀態(tài)中,神經生長因子(NGF)在疼痛和痛覺過敏的產生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抗NGF是疼痛藥物開發(fā)中的的新方法之一。令人遺憾的是,幾種處于Ⅱ/Ⅲ期試驗中的NGF特異性抗體包括tanezumab(輝瑞)和SAR164877/REGN475(賽諾菲/Regeneron)相續(xù)遭遇挫折,而JNJ-42160443/AMG403(強生公司/安進公司)還在堅持研究。
另外,神經膠質細胞被認為是治療慢性神經疼痛的新靶點。神經膠質細胞調節(jié)劑與阿片類藥物聯合使用可以增強阿片類藥物的療效,從而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依賴性和耐受性。目前有兩個神經膠質細胞調節(jié)劑處于早期臨床研究中,如處于Ⅱa期臨床研究中的Solace制藥公司的SLC022和處于Ⅰ期臨床研究中的BiogenIdec公司的neublastin。
由于對新作用機制的鎮(zhèn)痛劑也要求進行風險效益研究,所以新產品的標簽和治療范圍將可能受到限制。但是由于現有藥物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即使是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新作用機制鎮(zhèn)痛劑的開發(fā)也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機遇。由于疼痛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復雜癥狀,任何單一的新作用機制藥物是不能迅速有效地解決疼痛癥狀的,合理聯合其他作用于外周和中樞神經的鎮(zhèn)痛藥物和調節(jié)其他作用通路的藥物才可以產生最好的效果。
來源:醫(yī)藥經濟報 作者:伊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