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民間科普組織“科學松鼠會”成員、哈爾濱醫(yī)生李清晨發(fā)表文章質疑“美國抗衰老醫(yī)學科學院”是披著科學外衣的“洋騙子”,其在中國建立的中文網頁有諸多不實宣傳,并稱該機構有欺騙中國患者到美國充當“醫(yī)療小白鼠”之嫌。
“我們中國演藝界可都集體補過鈣了,就差一步,沒來得及為你們美國演藝界補鈣……”,影片《大腕》中傅彪在美國人泰勒“葬禮”上的表演的確堪稱經典。然而,影片中的戲謔,不曾想還真的歪打正著成了事實。這不,可治愈癌癥的藥物,連美國人都還用不上,中國患者卻可捷足先登,提前享用。相比影片中的“提前補鈣”,現(xiàn)實中的“提前抗癌”,還真是來得更加給力。
不過,上述可治愈癌癥的藥物,其實是美國博金斯基博士發(fā)明的藥物“抗瘤酮”。既然是美國人發(fā)明的藥物,何以不讓美國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反而“肥水先流外人田地”讓中國人受益,恐怕不能全歸之于國際主義精神。真實的情形是,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網站上,“抗瘤酮”目前只進行到了臨床Ⅱ期試驗,還不能真正上市用于治療癌癥病人。那么,一個還在Ⅱ期試驗、根本沒有通過FDA認證的藥物,為何會迫不及待地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而且搖身一變成了可治愈癌癥的“抗癌神藥”了呢?
不可否認,“美國抗衰老醫(yī)學科學院”的名號,的確顯得相當高端和權威。打著這一旗號在中國推廣一個并未批準上市的治癌藥,并以求醫(yī)心切的腫瘤患者作為宣傳對象,也的確很具有迷惑性。然而,既然任何藥物只有通過Ⅲ期臨床試驗才能獲準上市,那么,并未通過中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獲批進口的“抗瘤酮”,何以能堂而皇之地推銷給中國癌癥患者呢?
事實上,先給中國患者用“抗癌神藥”的背后,其實不乏強大的利益驅動。對美國的藥品研發(fā)機構以及藥廠來說,早一天通過FDA的審批上市,其中的利潤可能高達數千萬乃至數億美元。然而,每一種新藥總要經過一定的臨床試驗階段才能投入使用,美國FDA對于新藥審批的流程和臨床試驗數據的要求又格外嚴格,與此同時,由于美國公民的權利意識比較強,對于新藥風險的擔憂使得絕大多數美國人不愿成為新藥試驗品,再加上一大批專打醫(yī)療索賠官司的律師,一旦新藥試驗出了問題,面臨的將是高達天文數字的索賠金額。而在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當地病人很容易被勸說充當試驗對象,由于當地醫(yī)療水平偏低,藥物落后且昂貴,民眾又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不少人參加新藥試驗,還認為自己接受了“最好的治療”。于是,無論出于加速新藥上市進度,還是規(guī)避試驗風險和降低成本的考量,美國藥企想方設法把新藥臨床試驗轉移到海外,都不意外。
這一點,其實有數據為證,僅2008年一年,美國FDA收到的新藥上市申請報告中,80%都有在其他國家測試得到的數據。事實上,就連在美國的中國醫(yī)藥留學生與研究者也已參與到這一海外研發(fā)、國內試驗的鏈條中。由于有著海歸身份,生物醫(yī)藥研發(fā)又是頗有潛力的新興產業(yè),國內不少地方不僅對這類項目青睞有加,甚至還追加投資,幫忙掃清政策障礙,自然更是不在話下。從這個角度來看,讓中國人先治愈癌癥的“抗瘤酮”,顯然不會只是個例。
當然,僅有利益驅動,其實還不足以使中國患者成為“試藥小白鼠”,國內新藥試驗的規(guī)定不嚴格、藥品使用監(jiān)管的寬松以及訴訟風險低,無疑為“抗癌神藥”們提供了可乘之機。有句話叫做“水往低處流”,監(jiān)管的寬松自然也會形成新藥試驗的低成本“洼地”,只不過,這個低成本從來都是以當地民眾生命健康的高風險為代價的。
來源:醫(yī)藥經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