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料藥企業(yè)正通過多種方式探索國際化道路


時間:2014-06-09





  目前,我國藥企正通過進行歐美認證、多元化合作、跨國并購等方式積極探索國際化道路。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和藥品出口數量的日益增加,我國醫(yī)藥產業(yè)通過國際認證的企業(yè)越來越多。



  截至2013年7月底,我國向美國提交的DMF文件達1532份,我國原料藥獲得EDQMCOS認證463個,我國制劑通過歐、美、日GMP認證的企業(yè)已有37家,通過WHOGMP認證的也有5家企業(yè)。這些企業(yè)主要以境外委托加工的方式出口,缺乏自主品牌和營銷渠道,對國外經銷商依賴性強。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藥企就開始了國際化嘗試,但這一時期,藥企國際化路線更多的是選擇向境外供應產品的方式。2005年以后,我國藥企的國際化路徑開始更多地選擇在目標國成立子公司或合資公司以及跨國并購的跨越式發(fā)展模式,并購對象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等規(guī)范市場,并有不少企業(yè)在境外上市,國際知名度逐步提升。

  
  2004年至今,先后有先聲藥業(yè)、海王星辰、藥明康德等30余家企業(yè)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恒瑞醫(yī)藥、海正藥業(yè)、新華制藥等都已在美國設立子公司,從事創(chuàng)新藥物的研發(fā)、注冊支持和國際營銷。而藥明康德、人福醫(yī)藥、雙鷺藥業(yè)、江山制藥等則通過合資的方式提升研發(fā)、注冊和營銷能力。
  


  其實,無論是從原料藥向制劑的轉移,還是新產品的開發(fā),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單純依靠企業(yè)自由資金很難辦到。在此情況下,在資本市場成功運作成為企業(yè)轉型升級的關鍵推動因素。
  

  一些較為領先的制藥公司基本上都是通過股市募集資金或吸引注資的方式開發(fā)新藥,實現產業(yè)轉型。如印度DrReddy公司1986年在孟買上市,靠募集資金實現了首個FDA批準原料藥布洛芬的上市,及后續(xù)諾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原料藥和制劑的上市。1994年該公司通過發(fā)行全球存托憑證(GDR)募集了4800萬美元資金,用于建設滿足歐美市場監(jiān)管要求的新仿制藥車間。
  

  2001年該公司在紐交所的上市,更使其得以獲取足夠的資金進行跨國并購,通過收購實現產品線的快速擴充,提升制劑比重,并將戰(zhàn)略目光由到期后仿制的ANDA文號,向“重磅炸彈”藥物的首仿轉移。

來源:中國制藥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