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促會發(fā)布2020年度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報告
大國競爭加劇下全球經貿摩擦呈現新趨勢
中國貿促會近日在京舉辦2020年度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報告發(fā)布會。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月姣介紹了全球經貿摩擦指數研究項目的背景、成果和2020年度報告的主要發(fā)現。
據張月嬌介紹,2020年度報告的主要發(fā)現涉及四個方面:
一是全球經貿摩擦形勢嚴峻,大國競爭沖突呈現擴大趨勢。2020年全球經貿摩擦指數,12個月中有9個月處于高位,且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從國家(地區(qū))來看,大國競爭呈現出擴大趨勢。2020年,印度和美國有9個月,英國和歐盟有8個月,巴西有7個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均處于高位;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加拿大6個國家多數月份全球經貿摩擦指數處于中高位;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亞、泰國、越南、日本、墨西哥、馬來西亞、南非和韓國9個國家多數月份全球經貿摩擦指數處于低位。
二是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涉及的五類措施的采用情況符合貿易措施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但呈現出新趨勢。進出口限制措施受疫情疊加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沖突加劇態(tài)勢。2020年,進出口限制措施指數有10個月處于高位,最高的為3月(475);1個月處于中位,為65;僅1個月處于低位。進出口限制性措施在3—6月呈現震蕩走勢。從產品覆蓋范圍來看,2020年,20個國家(地區(qū))發(fā)布的進出口限制措施共涉及69個兩位海關編碼,占全部98個兩位海關編碼的70.4%。
貿易救濟措施仍是主要國家頻繁使用的工具,其中很多措施直接延展到包括知識產權調查和出口管制等領域。2020年,有7個月貿易救濟措施指數處于高位;3個月處于中位;僅2個月處于低位,表明經貿摩擦強度較大。從新立案情況來看,2020年,美國、印度和加拿大啟動的貿易救濟調查居20個國家(地區(qū))的前三位。
進出口關稅措施是主要國家比較謹慎采用的措施。2020年,進出口關稅措施指數有8個月處于低位;有1個月處于高位;有3個月處于中位。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布的進出口關稅措施數量占比81.2%,主要發(fā)布國家為巴西、土耳其、阿根廷和印度。
技術性貿易措施具有“隱蔽性”,對經貿的影響應引起關注。2020年,技術性貿易措施指數多數月份處于中位。與其他措施指數比較,體現出來的經貿摩擦沖突較小。但從數量來看,2020年,20個國家(地區(qū))發(fā)布的五類措施中,技術性貿易措施最多,占比47.4%。技術性貿易措施因其更具“隱蔽性”以及更“不易監(jiān)督”和“難以預測性”,成為主要國家(地區(qū))常用的措施工具。但同時也應看到,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現了發(fā)布國家對透明度義務的遵守,因此需要綜合考量。
在其他限制性措施方面,“國家安全”特點突出,發(fā)達國家(地區(qū))是這些措施發(fā)布的“主力”。2020年,20個國家(地區(qū))發(fā)布的1179項其他限制性措施中,涉及補貼及其他形式的支持措施占其他限制性措施總數的75.9%,體現出受疫情影響,主要國家都發(fā)布了支持本國產業(yè)和企業(yè)的補貼和支持措施。發(fā)布其他限制性措施數量位居前五的均為發(fā)達國家(地區(qū)),分別為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三是20個國家(地區(qū))發(fā)布的措施覆蓋產品范圍廣。相關措施幾乎覆蓋了國際海關理事會確定的22大類98章中的全部兩位碼產品,受影響較大的行業(yè)包括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有機化學品、機械設備等。相關措施涉及的產品范圍極其廣泛,占全部98個兩位海關編碼的比重達到99.0%。
四是WTO爭端解決機制仍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躍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美國、歐盟、中國和印度的參與度較高。截至目前,共有110個成員作為爭端方或第三方積極參與其中。
此外,目前關于WTO改革已經成為美國、歐盟和中國博弈的焦點,主要WTO成員均提出了WTO改革的意見提案。美國新任貿易代表戴琦與英國、歐盟、加拿大、日本、韓國的首次討論中就提及WTO改革問題。
記者獲悉,“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是由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編寫的趨勢監(jiān)測指數,通過定量指數和定性分析,旨在較為全面合理地反映全球經貿摩擦的主要變化趨勢,并發(fā)現新的風險點。
2021年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將定期發(fā)布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月度報告,加強跟蹤和研究主要國家(地區(qū))的經貿措施,通過指數研究變化趨勢為可能的經貿摩擦和沖突提供風險預警,加強對具體受影響行業(yè)的分析,維護我國的產業(yè)安全和經濟安全,不斷提升風險洞察和趨勢研判的服務能力,切實為政府、企業(yè)提供風險預警和決策支持。(記者 張偉倫)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