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民: 民間文化珍寶的守望者


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   時間:2022-02-25





  近50年來,我省知名文化學者鄭一民一直馬不停蹄奔走在鄉(xiāng)村古道,梳理浩如煙海的河北民間文藝。他的筆端書寫民間市井文化奇觀,他的雙腳沾滿河北古老村落的泥土?!俺两谘嘹w民間文藝的海洋,感受河北大地上民間文化和藝術的深厚與璀璨,享受到民間藝術的多元和精彩,真是一件人生幸事??!”在民間文化保護研究和傳承發(fā)展的路上,一路走來,如今已年逾古稀的鄭一民不言辛勞,反而帶著孩子般天真的笑容,將為民間文藝付出半生的奉獻,看作是一樁幸福的事。


  民間守望,在鄉(xiāng)間打撈文化奇珍

  提起鄭一民,有人說他“多學善謀,能干大事”,更有人評價他是“全國文化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著名文化學者、中國民協(xié)名譽主席馮驥才稱他是“中國民協(xié)的大將”。然而,這位大半生行走在鄉(xiāng)村,打撈民間文化藝術珍寶的守望者,當年卻是在機緣巧合下,偶然一腳踏入民間文化寶庫,以特有的文化立場觀照歷史,發(fā)掘封存千年的精神財富。

  成為記者或是作家,曾是少年時代鄭一民的志向。然而,隨著夢想的漸行漸遠,他手中的筆卻從未放下,曾在省內外報刊發(fā)表了不少文學和研究性作品,鍛煉了文字能力。1984年,剛過而立的鄭一民,迎來人生轉折。這一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神醫(yī)扁鵲的故事》。

  為什么選擇寫扁鵲?

  因為鄭一民出生在河北內丘西部茫茫太行山脈的古蓬山腳下,而這里有規(guī)模宏大的扁鵲享堂和陵墓,他自幼就沐浴在神醫(yī)扁鵲各種神奇?zhèn)髡f中,將中華醫(yī)祖秦越人(一說扁鵲)充滿傳奇的一生和事跡創(chuàng)作成長篇小說,是他多年的夙愿。

  他的故鄉(xiāng)西龐村還有一座“鵲王廟”,里面裝滿了他的兒時記憶。后來,跑遍了內丘的鄭一民發(fā)現(xiàn),在縣里,紀念神醫(yī)扁鵲的廟宇多達30余座,可見扁鵲文化在內丘百姓中影響之大之深。因此,當他步入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后,撰寫的第一部小說便從記述神醫(yī)扁鵲的故事開始了。當時還在省文物局工作的鄭一民,遍訪了散布在全國各地有關神醫(yī)扁鵲的遺跡。

  就在很多人看好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潛力時,時代和工作需要卻把他推向了民間文化的殿堂。

  1984年,一項全國性文化工程啟動——被海內外專家稱為“中國跨世紀的文化長城”——國家重點藝術科學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撰(以下簡稱“三套集成”)。

  河北省文聯(lián)接到編撰三套集成的任務后,在省內遍尋文化研究人才。對民間文化有一定研究、經(jīng)常下鄉(xiāng)開展文物保護調研的鄭一民,進入了相關部門的視線。隨后,他調入河北省文聯(lián)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編撰三套集成,不僅涵蓋范圍廣,而且耗時長。誰都明白,只要投身到這樣費心耗時的工程中,就意味著要做大半輩子。但鄭一民絲毫沒有猶豫地挑起了重擔。

  初到省文聯(lián),一無資金,二無編制,三無工作人員,組織上只給了他半間用木板隔出來的辦公室。鄭一民在半間辦公室里掛牌,開始了三套集成河北卷的普查、編撰和出版工作。當時誰也想不到,4年后這里走出來一個給全國民間文藝界帶來驚喜的鄭一民。

  起初,鄭一民也發(fā)過愁。要盡可能多地把流傳在河北大地上的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歌謠、諺語搜集整理出版,最需要的是人手。沒有人手,只能發(fā)動基層部門、人員、群眾。他曾一周跑了3個地市8個縣,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是不厭其煩地宣傳三套集成工作的重要性。當大家有了對本土民間文化的認知和重視,他才開始指導作者,發(fā)動群眾,深入村鎮(zhèn)農戶抓典型。

  回憶起30多年前進駐藁城耿村搜集民間故事時的情景,鄭一民感覺歷歷在目:“那時的條件很艱苦,我們住在老鄉(xiāng)家,都是大通鋪,冬天屋里沒火,凍得睡覺都不敢脫衣服,一晚上腳都是涼的。夏天蚊子、跳蚤把胳膊、腿咬得紅腫疼癢也只能忍著?!彼倪@股拼命的勁頭感動了許多普查人員。

  后來,全省迅速建立起各級三套集成領導機構和編輯班子。據(jù)統(tǒng)計,從1984年到1988年,全省參加三套集成大普查的各界人士達54萬余人,搜集整理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達2億8千萬字,編印成卷本782部。輝煌的成果,受到各級領導表彰,也引起了全國各省市同行的注目和贊賞。

  在三套集成搜集整理過程中,鄭一民感受到民間文化的偉大和力量,堅定地走上了民間文化守望之路。

  沙里澄金,樹起叫響全國的文化品牌

  自詡“半路出家”搞民間文化工作的鄭一民,深感面對民間文化的浩瀚大海,自己是一名“小學生”。于是,他把辦公桌搬到田野上,潛心民間,廣收博取,沙里澄金。

  民間文化的傳承大多依靠口傳心授,一直是以接力的方式一代代往下傳。只要中斷,可能就會終結。因此,鄭一民將普查盤點、分類整理作為時代使命。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鄭一民在民間文化方面的造詣上,由外行變成內行,由一名組織協(xié)調者成長為一個先覺先行的文化學者和具有威望和凝聚力的事業(yè)領軍人物。他帶領著一支優(yōu)秀的團隊,猶如一支風風火火的急行軍,奔走各地,用行動喚醒那些在燕趙鄉(xiāng)野沉睡的民間文化符號,樹起一個個叫響全國的河北文化品牌,用智慧將沉睡的資源轉化為致富一方的文化產(chǎn)業(yè)。

  第一次站在河北永年的廣府古城外,看著古石橋“弘濟橋”,鄭一民對這座滄桑古城上了心。那年,他58歲。

  廣府古城位于河北邯鄲永年東南20公里處,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這里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毛遂封地。城外滏陽河上古石橋便是弘濟橋。

  2005年4月,鄭一民為了研究太極拳文化來到永年縣。他走進廣府古城,一條街一條街地調查、一座古宅一座古宅地了解,先后20多次走過古城,進行詳細認真調研。在鄭一民的建議下,廣府古城與太極拳文化緊緊握手,逐漸被打造成一座享譽世界、形神兼?zhèn)涞奈幕糜蝿俚亍H缃?,?jīng)過全面保護性修復的廣府古城,不僅再現(xiàn)了古城的輝煌歷史,還挖掘保護了古老的太極文化,而且拉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造福一方百姓。

  文化看似綿柔,實則堅強無比。每當歷史的塵埃落定,許多喧囂一時的東西會煙消云散,唯有世代創(chuàng)造與沉淀的優(yōu)秀文化會長留民間。在鄭一民心里,出之于民,為民所用,是民間文化挖掘保護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每一項民間文化遺珍的梳理過程中,他都會思考如何把文化軟實力變成社會生產(chǎn)力。

  素有“千年蔚州,九朝古城”之譽的蔚縣,地處河北西北部的太行山、燕山和恒山余脈交匯處,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為代國之都,北周設州治至民國,人稱“京西第一州”,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哪項是實現(xiàn)“文化立縣”的抓手呢?從哪里入手才能撐起“文化立縣”的理念與旗幟呢?當時縣里的領導苦思冥想,不得其法。

  2009年,時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民協(xié)主席馮驥才明確提出,蔚縣應借蔚縣剪紙被列入世界非遺保護名錄的東風,創(chuàng)辦中國剪紙藝術節(jié)。時任中國民協(xié)副主席、河北省民協(xié)主席的鄭一民向中國民協(xié)黨組匯報工作重點時,將其納入其中。這一理念得到河北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于是,自2009年10月便開始了首屆中國剪紙藝術節(jié)的申報、籌備工作。

  但是蔚縣既缺資金又沒有舉辦全國性節(jié)慶活動的經(jīng)驗,鄭一民便主動承擔起剪紙藝術節(jié)的策劃籌備工作,從活動宗旨、節(jié)慶內容到人員邀請、日程安排、食宿接待等細節(jié)全都親力親為,以“打造中外剪紙藝術交流平臺和窗口”的理念,提出“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的口號。

  2010年,首屆中國剪紙藝術節(jié)成功舉辦。據(jù)蔚縣政府統(tǒng)計,到2010年底蔚縣剪紙產(chǎn)值達2.9億多元,已占到全縣GDP的4%,不僅實現(xiàn)了歷史性大突破,還成為縣域經(jīng)濟中最具發(fā)展?jié)摿Φ闹еa(chǎn)業(yè)。從那時起,一屆又一屆,中國蔚縣剪紙藝術節(jié)火了,蔚縣也迎來“文化立縣”的春天。

  在解析蔚縣剪紙文化現(xiàn)象時,除了那些令人振奮的經(jīng)濟數(shù)字,最令鄭一民激動的是蔚縣人在創(chuàng)辦中國剪紙藝術節(jié)中所展現(xiàn)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的巨大變化,這樣的變化深刻,感人,意義深遠。

  “蔚縣剪紙文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就是國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縮影和注釋。有了這種變化,貧窮會變富裕,資源會成品牌,平淡會創(chuàng)造奇跡?!编嵰幻裾J為,人們由自覺文化到文化自覺的變化,才是最值得學習與借鑒的。

  此后,鄭一民又策劃創(chuàng)辦了6個“國”字頭文化藝術節(jié),在開展名村名鎮(zhèn)名城普查中為217個古村落立檔調查,推薦88個古村落列入國家傳統(tǒng)村落保護名錄,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叢書和《中國千年古縣》叢書編纂出版工程,創(chuàng)造性實施“燕趙老字號及古代貢品普查認定工程”,推出了許多令人驚喜稱贊的地域文化品牌。

  白首初心,為河北民間文化修史

  對民間文化近半個世紀的守望中,既有艱苦卓絕、歷經(jīng)陣痛的蹉跎歲月,又有砥礪奮進、破浪前行的凱旋歌聲,一幅幅曼妙畫卷都清晰地縈繞在鄭一民的腦海里。大半生浸潤在民間文化中,他的心里其實還有一個“缺憾”存在。

  “這些年我曾經(jīng)走過20多個國家,一直在尋找一部系統(tǒng)完整出版的民間文藝史方面的書,在國際交往中也跟國外的專家討論民間文藝史方面的著作,他們也沒有人來寫,我覺得這是個空白。作為一個文化學者,應該有勇氣承擔起填補這一空白的職責和使命。”于是,2019年,鄭一民73歲時,選擇著手撰寫《河北民間文藝史》。他把這本書的編輯出版作為自己最大的心愿。

  時光回溯至2014年6月。當時,河北省文聯(lián)啟動大型叢書《河北藝術史》的編纂工作,共12卷,每卷50萬字?!逗颖彼囆g史·民間文藝卷》是其中之一。由于民間文化散落于民間,口口相傳,文獻資料較少,編纂工作一度擱淺。

  地域性民間文藝史相關研究的空白讓業(yè)界無奈又焦急。為此,河北省民協(xié)專門向北京師范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求助,希望請國內專門從事民間文學研究的權威專家能夠撰寫相關書籍。幾經(jīng)周折后得到答復:寫一本中國民間藝術史可以,如果僅就河北而言,相關資料少之又少,幾十萬字的任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定要為河北民間文藝修史。鄭一民毅然挑起這一重任,著手組織撰寫《河北藝術史·民間文藝卷》,同時開始撰寫這部80萬字的《河北民間文藝史》。

  “我覺得世界上的事情總是要有人先做,我可能做得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愿意拿出這個成果來,作為大家評判的靶子,給后人一個啟示,我愿意充當這樣的角色?!睕Q心不改,但難題擺在眼前。這么厚重浩大的學術課題,找不出多少可借鑒的史書記載,大量史實需要進行田野調查。

  為了搜集資料,鄭一民下鄉(xiāng)時跑得特別快。“人們跟著我下鄉(xiāng)的時候,認為我是個‘拼命三郎’,走起來沒完沒了,也不顧別人。為什么這樣做?是因為我心疼時間??!在有限的時間里,我總想著多看多轉多學,哪怕累一點苦一點,我也心甘?!币虼?,別看已過古稀,鄭一民的鄉(xiāng)村調查節(jié)奏非常快,一般半天就要走三個村。一手拿著相機拍照,一手拿著筆記本時不時寫寫畫畫。這樣,有時候一走就是數(shù)天,轉遍大大小小的村落。

  鄭一民抱定了一個信念:民間文藝生于民間、興于民間、藏于民間,只有扎根田間大地,走進基層,它的發(fā)展脈絡才能越來越清晰,也才能真正觸摸到民間文藝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用他自己的話說,進行田野調查就是在讀“無字之書”,是在向人民學習。民間文化研究就要到“破磚爛瓦”中,到鄉(xiāng)村去搜集、挖掘歷代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內涵和真諦。

  田野調查苦嗎?苦。累嗎?也累。但鄭一民發(fā)自肺腑地快樂、幸福,因為能得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前人沒有記載的東西。他笑稱自己等于比別人多“進修”了一些學科內容。

  兩年多時間,八百多個日日夜夜,80多萬字。當這部書完成的時候,鄭一民手撫著一尺多高的書稿,長出一口氣。心里的“缺憾”終于補上了,那種愉悅無法用語言形容,“我覺得這部書的完成,起碼能延長我五年的壽命?!编嵰幻竦哪樕显俅胃‖F(xiàn)出孩子般清澈的笑容。

  翻看手中厚厚的《河北民間文藝史》,五編,三十七章,從多角度、多方位闡釋了河北多種民間文藝門類的發(fā)生發(fā)展、傳承保護、弘揚創(chuàng)新的歷史。該書在綱目設置上打破了固有學術著作模式束縛,以嶄新視角解析河北民間文藝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的地位與影響;在論述方法上以史為鑒,講述河北不同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藝成就與人物故事;在史料選擇上堅持田野調查成果與史料記載并重的原則。同時,突出河北獨有的民間文藝典型事象分析與價值闡釋,站在歷史角度審視和總結河北民間文藝事業(yè)成長發(fā)展繁榮的經(jīng)驗與教訓。

  2021年12月30日,《河北民間文藝史》出版發(fā)布會在石家莊舉行。業(yè)內專家高度評價該書作為省級民間文藝史著作,填補了國內民間文藝史研究空白。

  “我?guī)资旮傻墓ぷ鞫寂c‘民’有關,而且我的名字就是‘一個老百姓’的意思?!焙V信這一淵源的鄭一民對其奉獻一生的民間文化事業(yè),格外充滿情感。

  正如馮驥才曾在詩中寫道的:“(保護民間文化)這是一條時而歡樂、時而痛苦的路,這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但我決意走這樣的路,因為它是一條真實的路?!倍嵰幻裨谶@條路上,走出了自己用生命和腳步畫就的幸福軌跡。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微信公眾號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