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著信子的蟒蛇、展翅欲飛的蝴蝶、昂首挺胸的孔雀、活靈活現(xiàn)的壁虎……一片片普通的棕葉在王文定巧手的編織下,變成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動物棕編作品,讓人目不暇接。
棕編是一種集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民間工藝,自古以來在長沙地區(qū)流傳甚廣,長沙的棕編技術也曾被譽為是中國一絕。上世紀80年代后期,曾經風光無限的長沙棕編逐漸沉寂,許多藝人在經濟等壓力下紛紛放棄離開,如今長沙棕編藝人只剩下號稱“長沙棕編第一人”的王文定。
今年67歲的王文定,在愛好手工藝的哥哥的熏陶下,從14歲起就對棕編產生濃厚興趣,并跟著哥哥學習用棕葉編織蚱蜢。時至今日,她已沉迷于棕編世界50多年。
半個多世紀里,王文定編織了數(shù)千只動物,種類繁多,大小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棕編創(chuàng)作,動物越大越難,越小也越難。”王文定指著一只趴在石頭上的“小壁虎”說,大型作品難在造型與整體的整齊度,而微型作品則考驗手藝人的技藝與耐心,比如小壁虎用的棕葉就只有繡花針一般粗細。
為了使作品形象生動傳神,王文定經常到動物園去觀察動物的喜怒哀樂,還買來大量的動物書籍學習。其編織的作品涉及仙鶴、孔雀、飛龍、青蛙、老鷹等數(shù)十個品種,部分作品入選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并獲湖南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品大賽金獎。王文定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聯(lián)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王文定編制的“最小”系列壁虎棕編作品。 張翼 攝
傳統(tǒng)棕編作品因用新鮮粽葉編制而成,容易變形,收藏價值不高。為了讓原料不變形、不褪色、防霉變,王文定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每一片葉子都要精挑細選,還要經過曬、煮、熏等一系列處理。”王文定介紹說,她對傳統(tǒng)的油漆工序也進行了改良,讓作品在顏色表現(xiàn)上更加鮮活;將老棕葉和嫩棕葉交叉使用,會使紋理更加自然生動;“雙肚皮”編織法則讓作品更立體、更靈活。
王文定的棕編作品還吸引了不少外國人的目光,很多作品已被國外收藏家收藏。剛剛在長沙結束的“彩耀湖湘景,美遇布爾日”中法青年藝術交流活動中,王文定就為法國青年講解了棕編知識,并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編織小動物。
“近年,這類教學講座開展得很多,我此前還到澳大利亞和韓國做過文化交流。”王文定說,她打算寫一本書總結自己50多年的棕編經驗,讓全世界都來了解和學習棕編這門民間藝術。(完)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