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六百年時光,鋪灑在千畝青磚上;五千年文明,流淌在萬座殿宇間。
故宮,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金瓦紅墻上映射盛世輝煌的光芒;故宮,更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院,廳閣苑囿擁抱著琳瑯滿目的稀珍。
本版特開設“走進故宮”欄目,探索紫禁城寶藏,講敘集無數(shù)“之最”于一身的故宮博物院的“現(xiàn)在進行時”。
提到故宮,越來越多人不再只是說起氣勢磅礴的宮殿廟宇,轉而開始談論宮里的一草一木和“石渠寶笈”“千里江山”等展覽中的珍奇異寶,還有不少人拿出一把“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折扇或是一塊“冷宮”匾額的冰箱貼,更有人聊起故宮“守門人”單霽翔。故宮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它不只是一張國家的歷史文化名片,更成為人們心中的一抹情懷。這樣的變化,正是故宮博物院努力轉變文物保護觀念的結果。
空間更加開放
文物保護的目的是什么?曾經(jīng),我們把文物視為失去原初功能的歷史遺存,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yè)性、封閉性的工作。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句話給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莫大的啟發(fā):讓故宮成為真正的“博物院”,就應該讓文物活起來。
怎么活?第一步就是擴大開放,從過去的“消極性看守”變?yōu)?ldquo;積極性保護”。
2015年,故宮首次開放了一段城墻。站在城墻上,72萬平方米的故宮建筑群盡收眼底。城墻上的角樓也隨之開放。角樓原是堆放24萬塊古代木質書版的倉庫,一直處于鎖閉狀態(tài),開放后,這些書版被計劃遷移至太和殿兩旁的廊房中展出,觀眾可以觀賞,還可以使用復制品進行刷印體驗。而在清空的角樓內,一部精美的VR影片還原角樓的營造過程,向觀眾講述木結構古建是如何不靠釘子修建起來的。如此一來,可望而不可及的紫禁城城墻變成了人們領略恢弘皇城的絕佳去處,神秘的角樓則化身為兩大體驗式藝術展廳。
這些年,像城墻、角樓這樣的新開放區(qū)域越來越多。慈寧宮、暢音閣、東華門古建館、十八槐、冰窖……單霽翔說:“我們一步步從過去開放30%到52%再到76%,現(xiàn)在開放到80%,積極地把更多的文物展現(xiàn)到人們的視野中。”
空間的開放,不僅讓觀眾與更多文物親密接觸,文物本身也得到了比以往更規(guī)律和專業(yè)的養(yǎng)護。
城墻開放督促著管理者們必須將屋頂上的雜草、院內與歷史風貌不符的建筑予以清除。現(xiàn)在,瓦上不再是荒草萋萋,拆除135棟臨時建筑,采用專門定制的傳統(tǒng)材料修復殿宇,也還原了故宮的古典之美。那些曾經(jīng)封閉式堆放、缺乏較好清理養(yǎng)護甚至存在火災隱患的角樓書版被安放至專門設計的陳列架中,不僅確保了文物安全,觀賞價值與科研價值也大大提升。
單霽翔透露,今年故宮還將設立“家具館”。那些被堆放在倉庫里的6200件明清家具將重見天日。故宮將把最大的“南大庫”改造成家具展廳,結合情景式和倉儲式的陳列形式,把紫檀木、黃花梨等精品家具呈現(xiàn)給公眾。
“文物展出來就健康了!原來堆在那里不通風、潮濕,現(xiàn)在我們每天通通風、撣撣塵,修一修、打打蠟……文物保護了,家具展出了,觀眾流連忘返,這不就積極了嗎?”
如今,故宮186萬件館藏文物中,展出藏品不到2%,這與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館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藏品中珍貴文物占90.4%,幾乎件件珍貴,幾乎沒有一家博物館可與之媲美?,F(xiàn)在,故宮正在努力,清理古建、舉辦特展、遷址辦公、籌建新館舍等,把越來越多的珍寶“請”出庫房、“移駕”展廳供游客觀賞。宮中大門越開越寬敞。人們改變了以前“有宮卻不見寶”的印象,為故宮豐富的文物慨嘆不已。紅墻里的歷史回到大眾視野,這既是一種關注也是一種監(jiān)督。
在單霽翔看來,故宮更多空間的開放實際上是管理觀念的解放,要尊重人民群眾對于文物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受益權,讓大家來關心故宮的空間、環(huán)境。為此,故宮建立了更新、更強大的安防系統(tǒng),確保平安故宮;在服務管理上也加大改革力度,全網(wǎng)購票、每日限流、優(yōu)化男女公廁比例、推動設立母嬰室,一步步向“不排隊的博物館”邁進。
展陳更加立體
讓文物活起來,不單單是擴大開放空間。去年,故宮迎來了1670萬名游客。怎么讓游客更好地感受到故宮文物的生命力,并不是一件易事。
不少人一定會有這樣的體會:過去,一進博物館,海量的文物規(guī)規(guī)矩矩地鋪排在陳列柜里,對于外行人來說,不知從何看起、如何取舍,更不了解展覽背后的歷史故事。這樣,即使文物再古老再精美,游客觀感也大打折扣。單霽翔認為,博物館的展呈方式需要改變。
去年故宮舉辦“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許多游客起大早排隊等候,展覽一開放便一路小跑“沖”進展廳。該展覽之所以備受青睞,除了文物自帶的光環(huán),展廳本身也極具吸引力。
為了突出青綠山水主題,展廳被布置成了淺藍色,讓觀眾感受到靜謐的時空感。導覽文字則摒棄生硬的學術化的語言,采用古風體裁:“青綠山水自隋代展子虔之《游春圖》起,代不乏人……千年之名家,千年之名作……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綠水。”寥寥幾句,點出展呈的內容與風格。而在展覽最后,則是由當代藝術家徐冰創(chuàng)作的山水裝置作品,觀眾眼前一亮,頓時生出中國山水畫藝術橫亙古今之感。
展呈方式變化,反映出故宮展陳水平和觀念的升級。單霽翔說:“故宮那么多展覽,我們要努力消除觀眾的‘博物館疲勞’,關鍵就在于做出故事、做出情境,而這需要故宮博物院各文物保管部門與展覽部的深度合作策展。”提到今年即將舉辦的硯臺展,單霽翔介紹,要通過情景式的布展,讓觀眾知道某個硯臺是誰用的,背后有什么人物故事,并且立體地展現(xiàn)硯臺的工藝。
除此之外,故宮今年還將對原有展覽進行大調整。其中,武英殿的書畫館將遷至文華殿,陶瓷館則從文華殿搬至武英殿,鐘表館則從奉先殿遷至具有西洋風格的延禧宮,珍寶館則進行擴容升級,增設體現(xiàn)太上皇生活情趣的文物。通過遷址、擴容、再布展,文物與古建筑原有的功能相匹配,情境化地再現(xiàn)歷史,真正做到讓國寶會說話。
文物本體的展覽并非是讓它活起來的唯一途徑。單霽翔說:“讓文物活起來不是對文物本體疲勞或不合理地運用,而是要采取多種方式,一個展覽必須是立體的展覽。”
為此,故宮對文物展覽定下了五個“必須”。必須要有相關出版物,也就是與展覽相關的讀物、圖錄;必須要有研討會,總結出有關的學術成果;必須要有資訊,即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例如講解器、紀錄片、APP等;必須要研發(fā)相關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必須要有宣傳計劃。
五個“必須”是多年來故宮管理者通過摸索、研究人們的生活與游覽方式而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如今,故宮的官方網(wǎng)站點擊量排行全國博物館網(wǎng)站第一,微博粉絲突破500萬,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多達一萬種,與故宮相關的節(jié)目、游戲、APP紛紛上線并廣受歡迎,這些都讓住在宮中的文物走入尋常百姓家。
單霽翔希望,故宮文物的生命力能一直延續(xù),不但有燦爛的過去,還要有健康的現(xiàn)在,更要有有尊嚴的未來,在2020年故宮建成600周年的時候,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陳忠昊)
原標題:空間更開放、展陳更立體 讓故宮成為真正的“博物館”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