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岳南部一座人跡罕至的山巔小廟深藏著一座高近6米的巍峨大佛,這就是一直出現(xiàn)在各石窟研究者論文中卻都語焉不詳?shù)哪亲鹕衩啬榛ㄎ⑿Ψ穑彩前苍揽h發(fā)現(xiàn)的第四尊拈花大佛。這群兩宋時期罕見的拈花大佛為何只刻于四川?禪宗講究“不立文字,以心相傳”到后期甚至發(fā)展到罵祖甚至燒佛,為何還要“有違教義”建造這么多大佛?作者認為,“拈花微笑”在安岳被率先刻成具象實物,恐與當時和禪宗對立的宗派向其發(fā)起的挑戰(zhàn)有關(guān)。
近日,四川石窟普查人員在四川安岳南部一座人跡罕至的山巔有些破敗的小廟前正打聽著關(guān)于一尊大佛的消息時,80歲的守門老僧笑而不答,徐徐推開有些吱吱作響的大殿門,一抹夕陽趁機投射進幽深的殿中直達石壁泛起金光,抬頭一望一座高近6米的巍峨大佛正嘴角含笑側(cè)身右立于崖上?!熬褪撬?!”這便是一直在各石窟研究者論文中但都語焉不詳,苦苦尋覓的安岳那尊傳說的神秘拈花微笑佛!這已是安岳縣這個中國古代最大的石窟寺遺址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第四尊拈花大佛。
拈花微笑的安岳模式
在古代佛教造像中最多的主角便是佛祖釋迦,雖各朝各地風格略有差異,但基本就是坐立臥三種正面朝向觀者的姿態(tài)。在安岳圓覺洞中,卻有一尊側(cè)立偏頭的釋迦佛,大佛連座高5.26米,頭飾螺發(fā),高肉髻正中嵌髻珠,眉間有白毫,右手拇指與食指間夾一金波羅花結(jié)說法印,左手作與愿印,身披袈裟,頭向右側(cè),雙目下視恰與右壁下方雙手合十、企首仰望、嘴角帶笑的高2米的弟子迦葉遙相呼應(yīng),師生間相視相接,那種心有靈犀的默契異常生動。
圓覺洞北宋拈花說法圖
迦葉在釋迦弟子中最年長的,專修苦行,圓覺洞小像眉毫遮眼,頸、下顎、眼角和臉部笑起有深長褶皺,又著僧衣,這是判斷此像為迦葉的依據(jù)??梢源_定此龕表現(xiàn)的正是婦孺皆知的“拈花一笑”典故:釋迦在進入大般涅槃前,在靈鷲山上登壇講法,大梵天王獻上一枝金波羅花,釋迦拈花示眾,諸神皆茫然,唯迦葉突然破顏而笑。釋迦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付矚于摩訶迦葉?!庇纱艘恍?,迦葉成了禪宗西天第一代祖師。到第二十八祖達摩來到中國一葦渡江,開啟了中土禪宗時代,此后近2000年禪宗成為佛教在中國的代名詞。
與“拈花微笑”相關(guān)的“世尊傳法迦葉”最早源自唐智炬的《寶林傳》,但并沒有“拈花”橋段,到北宋徽宗時禪僧惟白所著的《建中靖國續(xù)燈錄》中,才始見“拈花微笑”。故在宋之前并有此題材造像。圓覺洞北崖這龕拈花說法佛依據(jù)服飾、肉髻和南宋妝彩題記判斷為北宋中晚期所造,是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拈花說法佛龕。以此模式布局的釋迦和迦葉,在禪宗狂熱的兩宋,在川內(nèi)迅速傳播,現(xiàn)全川已發(fā)現(xiàn)7龕南宋造像:安岳和毗鄰的大足中敖鎮(zhèn)有4龕,資中羅漢洞1龕、仁壽1龕,內(nèi)江東林寺宋末明初的1龕年代最晚,大足中敖三寶寺的主尊最小僅40厘米高。
資中羅漢洞拈花大佛舊照
7龕拈花佛均以圓覺洞為藍本,安岳、大足布局全同,資中、內(nèi)江和仁壽的則按佛經(jīng)中迦葉為釋迦左脅侍的位置調(diào)整了方向,其中也考慮了視覺因素,如安岳工匠文仲淵、文仲寧刻于紹興年間高4米的資中拈花佛,佛龕位于右山腰,該寺從左側(cè)上山,觀者俯階而上首先看到的便是高大的含笑主尊,更具沖擊力和煽動性。
目前,拈花大佛僅見于四川地區(qū),是四川石窟中獨有的禪宗造像題材。
東梓名州最普州
在這群罕見的拈花大佛笑容背后也有謎團未解,為何他們只刻于四川?禪宗講究“不立文字,以心相傳”到后期甚至發(fā)展到罵祖甚至燒佛,為何還要“有違教義”建造這么多大佛?
四川是禪宗重要的發(fā)展地之一,縱觀四川禪宗史,自唐到清,形成了幾大流派。經(jīng)安史之亂和武宗滅佛后,三京地區(qū)佛典散佚,義理幽深的各宗派逐漸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所取替。四川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農(nóng)耕文化下的樸實直接的宗教信仰觀念,令無相、無住、智詵、處寂等唐代高僧在此活動,五代貫休入蜀,蜀王王建敕建龍華寺,賜“禪月大師”。宋初,香林澄遠禪師返回成都展開了近40年的傳法,這些高僧大德云集傳法,形成了禪宗的重要的傳承和發(fā)展基地,所以一直有“言禪者不可不知蜀”一說。
安岳地處成渝中心,自古就是川中佛教重鎮(zhèn),清安岳縣志載:“普慈(安岳)素號仙靈窟宅,宋明以來高僧羽士著名者時不乏人”,唐時禪宗便大為盛行,著名的茗山寺便是因“唐憲宗迎佛骨禪宗更播茗山,殿閣逃煌,神光炫彩”而得名,曾任安岳司倉參軍并安葬于此的賈島更是將禪入詩的代表人物。到宋時更達到“家家觀世音,處處彌陀佛”的盛況,安岳現(xiàn)存的純禪宗造像近百處。元代,國清禪寺成一方名剎,明朝,更涌現(xiàn)出如無極這樣的大禪師,在道林寺開壇講經(jīng),名噪全國,英宗下詔迎請入京,在萬壽寺開壇傳戒,譽滿京城。于北京萬壽寺圓寂后,英宗吊唁并擢其為“宗師”送其蠶骨回安岳,指派修建天安門的蒯祥造木門寺安葬。無際禪師門人眾多,其徒紹琦法師被朝廷敕封為“荊壁禪師”,英宗尊其為“國師”,是無極禪師門下影響最大、法系傳衍最廣的弟子。
唐后期,經(jīng)過幾次皇家滅佛和遣散僧侶的行動,北方大規(guī)模石窟造像已停滯,隨著玄宗入蜀,佛教中心南移到四川,以“石秀”著稱的安岳則因天時地利人和成為巴蜀造像的中興之地。宋代詩人李流謙有名句“東梓名州最普州”便可一窺當年安岳之繁盛,兩宋重臣名流坐鎮(zhèn)于此任地方長官,如蘇東坡表哥、名畫家文同、哲宗原配皇后的祖父孟元、名將折惟忠、劉楚信以及后來權(quán)傾一時的雷允恭等,本地也人才輩出,如陳摶、秦九韶、馮山、宋錫、景泰等,兩宋228年間科舉考試中,安岳共有221名士子入選,可證文風之昌。更有活躍了130多年的石刻鐫匠文氏家族,東京翰林書畫院中備受徽宗喜愛的宣亨等一批頂尖畫家在安岳,加上易于雕刻的紅砂巖和濃厚的群眾信仰氛圍、相對殷實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chǔ),構(gòu)成了以摩崖造像傳法的絕佳條件。
當時云居山作為“一州之佳處”是示范和傳播的橋頭堡,源自禪宗宗經(jīng)《圓覺經(jīng)》的十二圓覺像于慶歷四年在此率先建成,拈花大佛也選址于旁。這些禪宗造像隨后走向西南地區(qū),引來爭相摹刻。
禪宗反對偶像崇拜,信徒不僅可不讀經(jīng),還出現(xiàn)“六祖撕經(jīng)”,“呵佛罵祖”,甚至把木佛像劈了烤火取暖的事件。從實際情況看這些都是為宣揚教義證明禪宗的某種境界而有意的“人設(shè)”。全國現(xiàn)存的宋及之后的禪宗造像不但有增無減,只是更趨于世俗和平民化了。
在當時的安岳,除禪宗外,凈土宗和密宗以及道、儒等教派也相當活躍,為吸引更多群眾皈依本派,將抽象的教義具體化、形象化,啟發(fā)信仰熱情、鞏固信仰最直接的方法只有造像,各派都搶占安岳各名山奇峰圈地修寺觀刻像造勢,叮叮當當?shù)蔫徥_窟聲響徹岳陽山間連綿百年。強調(diào)“心傳意會”的禪宗要獨立鰲頭,除以公案口口相傳外,造像是必不可少的競爭策略。
“拈花微笑”這一禪宗第一公案在安岳被率先刻成具象實物,時代還比《五燈會元》《聯(lián)燈會要》等典籍還要早,除打造“樣本”更好宣揚禪宗溯源外,恐與當時和禪宗對立的宗派向其發(fā)起挑戰(zhàn),要禪宗提證明它的正統(tǒng),懷疑《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無根無萍有關(guān),為一證自身的權(quán)威嫡傳,才是這龕禪宗起源的拈花佛龕誕生的重要歷史背景。
一笑千年的魅力
唐代,石刻大坐佛和接引佛星羅棋布于巴蜀山川,超過20米的就有十多尊,造就了世界排名前三的大石佛均在蜀的人文奇觀。與這些法相莊嚴神態(tài)威嚴的大佛比,拈花佛更彰顯出兼具時代新意與綿長的禪意。
禪宗強調(diào)佛、菩薩皆為表法,不再是信眾盲崇的神,而僅是表現(xiàn)佛法精神的載體。與安岳唐代所盛行的西方凈土變、觀無量經(jīng)變圖和接引大佛比,拈花佛這與同代在安岳首見的“童子五十三參”“十二圓覺”等題材一樣,直白參拜的功能性已減弱,強調(diào)的是觀者與佛之間的互動和感悟,是謂“心傳”。
拈花微笑這一千古傳奇,從江湖到廟堂的蕓蕓眾生對它的闡釋不勝枚舉。圓覺洞這尊北宋拈花佛龕,最忠實于“拈花微笑”情景再現(xiàn),佛祖肅穆拈花,迦葉破顏而笑,在世俗和理學影響下,工匠將釋迦安排在“以左為尊”的主位。南宋安岳開鑿的拈花佛也均以此布局而復(fù)刻,到峰門寺拈花佛時臉上已浮現(xiàn)含蓄笑意,再到紹興時的資中羅漢洞,佛祖連眉毛和雙眼都刻成了彎月,笑容從迦葉轉(zhuǎn)移到釋迦臉上,釋迦為圣像的功能徹底被廢除,以笑容背后的不二法門植入生活,處處禪機才是禮佛初心。
專家建議打包申報國保單位
宋元之間到明代,大肚彌勒和羅漢群像接棒了拈花佛龕中的淺笑,變成更接地氣的開懷大笑,隨著寺觀泥塑代替開窟造像和佛教衰落三教合一的時代大浪,中國再未出現(xiàn)兩宋這樣巨型的拈花佛像,四川存世的這些微笑大佛群成為見證特殊階段的絕唱。
資中那龕4米高令人過目不忘的微笑大佛90年代被群眾兩次野蠻妝彩后原貌盡失,其動人的形象永遠定格于泛黃的照片中,大足中敖那龕頭部早毀且淹沒于水庫中,內(nèi)江東林寺的大佛被拆遷垃圾包圍,風吹雨打法相頹敗,仁壽刻于1184后的那龕雖比例失調(diào)已顯出晚期石刻的頹勢,卻因題材罕見保存較好幸運的進入國保。
安岳南宋3尊拈花大佛分布在縣城東南石羊一線:高升峰門寺山腰的拈花佛高5米,刻于1184年前,半邊寺的高5米,完工于1198年。新發(fā)現(xiàn)的拈花佛高5.6米,三普時曾被誤為“接引佛”,原因是釋迦左側(cè)還有另一脅侍禪宗第二代祖師阿難,但仔細勘察,阿難是明代打破原始龕壁補刻。這尊新發(fā)現(xiàn)的拈花佛是最接近圓覺洞的,從傳播路線和風格分析,應(yīng)是南宋早期作品,更可貴的是,此龕所刻迦葉是安岳拈花佛中保存最完整的。安岳峰門寺南宋拈花佛龕
安岳峰門寺南宋拈花佛龕
安岳半邊寺1198年完工的拈花佛龕
據(jù)走訪群眾得知,安岳似還有未“露面”的拈花大佛,在雙河水庫叫“睏佛巖”的水下就有一尊超5米的拈花佛。70年代建水庫時被淹沒,由于造像所在水位太深,水下攝影設(shè)備幾次都未能捕捉到他的微笑。
宋代在中國佛教史上是相當重要的轉(zhuǎn)折期,禪宗深刻地影響了我國佛教以及政治、文化、哲學、思想等諸多方面,重鑄了民族的人生哲學,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肇始于安岳的兩宋拈花大佛群是獨特的禪宗圖像化物質(zhì)文明,不但數(shù)量最多,體量最大且保存最完整最具系統(tǒng)性,是研究禪宗、宋代社會和藝術(shù)不可替代的珍貴實物資料,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有關(guān)權(quán)威專家建議,類似四川“崇州三塔”“洛帶會館”等一樣,將安岳這幾尊拈花佛整體打包申報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讓這一世所罕見的造像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研究,令這些微笑千年開啟了國人心智的大佛們接受來自下一個千年的觀瞻和感悟。
轉(zhuǎn)自:澎湃新聞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