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發(fā)人深省 什么是健康親子關系?


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   時間:2019-05-17





  在《復仇者聯(lián)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么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這部原本幾乎沒有人看好的小語種電影,在“復聯(lián)4”的強勢排片之下,憑借好口碑從狹小的夾縫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市場“五一檔”的最大黑馬。該片去年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評審團大獎,近日在國內上映后引起熱議,由影片故事所延伸出來的親子教育探討,在朋友圈頻繁“刷屏”。

  市場:票房超出預期,“輕熟女”貢獻最多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zhí)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并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讓業(yè)內人士倍感驚訝。金逸院線總經(jīng)理助理謝世明告訴記者,原本以為影片會與去年上映的《狗十三》的5000萬元票房持平,再好一點如《小偷家族》成功破億:“現(xiàn)在眼看著要奔著3億元而去,絕對是一匹大黑馬。”

  以往一向被認為是商業(yè)片大票倉的廣州,這個“五一檔”也為這部頗具人文關懷的電影而帶來不俗的成績。根據(jù)貓眼電影數(shù)據(jù),《何以為家》在五一假期位列廣州電影票房第二,而且是在假期首日排片、票房均為第三名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逆襲。

  從觀眾畫像數(shù)據(jù)分析來看,《何以為家》在廣州的男女觀眾比例分別為43.6%和56.4%,超6成為白領階層。其中,25到29歲的“輕熟女”為這部電影貢獻最多票房。有院線經(jīng)理告訴記者,五一期間,《何以為家》的售票情況超出他的預期:“還有觀眾主動前來詢問這部電影的排片。”

  觀眾:影片喚起了我們的悲憫之心

  《何以為家》去年在戛納電影節(jié)首次亮相,便獲得無數(shù)專業(yè)影評人的贊賞,最終獲得評審團大獎,隨后又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在去年于上海電影節(jié)首映后,今年5月該片終于登陸國內院線。

  這部被稱為“眼淚收割機”的電影講述了12歲的男孩贊恩,目睹著妹妹被父母賣掉,傷心與憤怒的他不僅接過照顧妹妹的責任,更將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他們把我們生了下來,卻只管生不管養(yǎng)。”120分鐘的故事,觀眾目睹著小贊恩猶如在叢林里孤獨掙扎的小獸,內心不斷受到?jīng)_擊與震撼,十足“虐心”。

  影片在《復仇者聯(lián)盟4》大獲全勝的情況下獲得市場勝利,并且引起超高話題度。抖音平臺上,《何以為家》登上熱搜第一,朋友圈也“刷屏”不斷。

  片中,導演拉巴基采取類似偽紀錄片式的真實質感,并且大量啟用非專業(yè)演員。飾演男主角贊恩的小男孩與角色身世相似,2004年出生于敘利亞的他,8歲時舉家前往黎巴嫩,因為無法適應當?shù)亟逃w系,只能斷斷續(xù)續(xù)接受一些家庭輔導,10歲起就開始打零工。真實的生活讓他的表演不著痕跡,多數(shù)是孩童的本能反應,那股柔軟又尖銳、充滿機智又令人心碎的性格展露無遺。

  他皮包骨的身軀,在充滿復雜與欺騙的世界里游走,還要照顧比自己小的妹妹,性格中與年紀并不相符的機警、仇視與疲憊以剛剛好的比例,刻畫在他的臉上。那種情感的沖擊,讓不少觀眾頻頻落淚。廣州觀眾陳女士寫道:“他嫻熟游走在危險的街頭,他老練的求生手段,這些令人嘆服的演技從何而來,最后心酸地發(fā)現(xiàn)這些不是演技,這就是他的生活。”

  影片有著女導演獨有的細膩和人文關懷,尤其結局處小男孩終于露出的笑容,是殘酷現(xiàn)實里女導演留有的慈悲。廣州觀眾劉小姐認為,影片的內容有煽情,但不賣慘:“因為是真的慘,而看完電影,卻喚起了我們的良知和悲憫之心。”

  專家解析親子關系——

  角色、邊界和模式

  除了對主角的贊賞,《何以為家》所引發(fā)的教育問題也在電影之外引發(fā)熱議。

  電影最戲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在法庭戲,12歲的贊恩站上法庭狀告自己的親生父母,當法官問他為何而來時?他說:“因為他們生下了我。”在小贊恩看來,父母將他們生下,卻無法給他應有的教育、健康和愛,尤其當母親告訴自己,他又要“當哥哥”了,讓他再也無法控制住內心的憤怒,一句“我希望無力撫養(yǎng)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刺痛了無數(shù)觀眾的內心。

  有觀眾認為,小贊恩與妹妹的父母在無力撫養(yǎng)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放任其他孩子孤獨地扛著生活的重擔,這種自私的行為實在讓人無法茍同:“為人父母,生而不養(yǎng),何以為家?”也有觀眾表示,小贊恩的父母也是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他們也是受害者,但并沒有自我成長,也不懂得該如何去做一對好的父母。”

  電影中,贊恩一邊為了生活摸爬滾打,一邊滿嘴臟話,還學會抽煙,甚至有偷竊行為,這些都是缺乏正確引導的結果。而他身邊的成人,不是暴力教育就是不管不顧,甚至是欺騙,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身處危險世界。到底應該如何為人父母?親子教育應該注意什么?這是《何以為家》留給觀眾思考的問題。

  廣州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創(chuàng)辦人,親子關系心理專家胡慎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所謂的親子關系分為三個維度,一是角色、二是邊界、三是模式。

  首先,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什么角色?最初級是養(yǎng)育,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基本的生活條件;再者是把撫養(yǎng)兒女當成一種親子責任;再深一級則是親子教育,這一層面的父母通常會考慮到孩子的培養(yǎng),未來他們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而這也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物質保障。也有一些家庭會搞混彼此之間的關系:“孩子需要照顧父母,充當著大人的角色。”第二,親子之間必須認清邊界,家長與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第三,親子之間必須找到健康的相處模式。很多家庭里,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控制與服從的關系,家長對孩子提各種要求,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更有甚者則到達相互對立的關系。

  而健康的親子關系,應該是把對方視為合作者:“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大家都有不足的地方,雙方一起投入時間、精力,共同促進成長。”胡慎之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家長對好孩子的定義是乖、聽話:“說白了就是不給自己找麻煩,然后滿足自己的期望。很少家長會重視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意識到他們其實是我們生命的一種延續(xù)。”

  胡慎之還談到,從小缺愛、長時間被冷落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形成自卑的情緒,認為自己就像父母嘴里的那樣:“沒有任何價值”。其次是感覺到不安全感,對這個世界加以防備,甚至變得冷酷無情,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失去的童年,糾結著“為什么那個被打的孩子會是我?”而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思維有一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長期采用暴力,會激發(fā)孩子的恐懼,很多矛盾,其實就是從恐懼開始。

  胡慎之強調,真正的溝通,必須建立在雙方意識到對方互為獨立個體,愿意互相尊重,愿意允許對方與自己意見不同,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平等對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岸)


  轉自:廣州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中國經(jīng)濟:韌性十足 潛力巨大 中國經(jīng)濟:韌性十足 潛力巨大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