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一共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有多少外語的全譯本?第一個外文全譯本是什么語言?影響最大的譯本是哪種語言?英文世界里的“林妹妹”又是什么樣?日前,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邀與讀者分享了這些《紅樓夢》的冷知識。
外國人眼中的“林妹妹”是“黑色的玉石”
《紅樓夢》的英文書名,中國翻譯家楊憲益和戴乃迭翻譯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宅邸的夢),英國漢學家霍克思翻譯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的故事)。但在英文世界,最廣為人知、約定俗成的還是早期翻譯“Dream of the Red Chamber”——這是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教授王際真1929年節(jié)譯本出版時的書名。
學術界此前對《紅樓夢》里人物的譯名有一些爭議。王際真節(jié)譯本《紅樓夢》里,將黛玉的名字翻譯成音譯和意譯兩種,音譯Tai-yu,意譯則是Black Jade(黑色的玉石)。有些學者認為翻譯成是Black Jade不好。美國萊斯大學的網(wǎng)頁上提到林黛玉,也是列出音譯和意譯,并且指出“Black Jade的字面意思是黑色的玉石,她是林家的女兒、寶玉的表妹。……有才華、漂亮、苗條、不太健康、多疑、愛嫉妒,是陰性的人物,寶玉的‘女朋友’?!?/p>
李晶表示,英文視野當中林黛玉的形象雖然不像在中文里面那么讓人傾心,但它也是比較客觀的。它與原著中的身份、性格、外貌和才華基本一致。Black Jade已經(jīng)成了約定俗成、為英文讀者普遍接受的一個意譯。
英法全譯本都誕生在上世紀七十八年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對《紅樓夢》的翻譯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年份,當時法國著名漢學家雷威安統(tǒng)計過:1978年楊憲益和戴乃迭先生翻譯的《紅樓夢》英譯的第一卷、第二卷出版,1980年第三卷出版;英國漢學家霍克思翻譯的第一卷1973年出版,第二卷大概是1977年前后,1980年前后出版前三卷;1981年法文的全譯本出版。這三個譯本——兩個英文全譯本和一個法文全譯本的出版,是《紅樓夢》譯介史乃至中外文學交流史上一個特別重要的歷史事件。
出版于1981年的法文版全譯本是中國譯者李治華和他的法國妻子雅歌(Jacqueline Aléza?s)合譯的,他們的合作貫穿所有一百二十回。法國著名漢學家鐸爾孟(Andre d’Hormon)幫助他們進行了審校修訂。鐸爾孟是過去老派的漢學家,他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將近50年,是中法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也是李治華的老師。
《紅樓夢》的出版在法國文學界和媒體界引起強烈反響。法國當時的《快報》周刊1981年底發(fā)表評論說:“全文譯出中國古典名著中最華美、最動人的這一巨著,無疑是1981年法國文學界的一件大事?!薄艾F(xiàn)在出版這部著作的完整譯本,從而填補了長達兩個世紀的令人痛心的空白,這樣一來人們就好像突然發(fā)現(xiàn)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p>
李晶認為,相對法文讀者來說,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都是外國文學巨匠,他們把曹雪芹和他們相提并論,可以看到《紅樓夢》和曹雪芹在當時的法國讀者和研究者心中的地位。
而英文學術界對《紅樓夢》的評價,可以參考英國漢學家閔福德在2010年出版英譯版序言中寫的前言,他說:“這部小說超越了其他任何傳統(tǒng)中國文學作品,捕捉到了中國文化由古至今的精髓:何謂中國人,何謂中國生活,何謂中國感覺?!?/p>
《紅樓夢》有多少外語的全譯本?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全世界最早的《紅樓夢》外文全譯本是朝鮮文。李晶介紹,這個譯本大致在朝鮮高宗二十一年,即1884年前后完成,譯者是朝鮮的翻譯官李鐘泰等人。原文有120冊,現(xiàn)存大概117冊線裝本。朝鮮文的全譯本比西方語言全譯本的出現(xiàn)早70余年。而最早的西方語言的全譯本是俄文本,于1958年在莫斯科出版,譯者是帕納秀克。
亞洲語言里翻譯過《紅樓夢》的一共有七種,有日文、韓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阿拉伯文和馬來文。
歐洲語言相對來講更多一點,有羅馬尼亞文、匈牙利文、希臘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俄文——俄文也是西方語言當中第一個出現(xiàn)《紅樓夢》全譯文的語言——后面有意大利文、荷蘭文、德文、西班牙文、保加利亞文、瑞典文、法文和英文。
此外,《紅樓夢》還有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翻譯一共八種:滿文、藏文、錫伯文、蒙文、維吾爾族文、哈薩克文、彝文和朝鮮文。
李晶總結認為,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歷史記憶,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百科全書。把《紅樓夢》譯介成其他語言,把它放到世界文學之林,就是把中國的歷史記憶說給其他國家、給其他民族的讀者增加新的文學素材、社會觀念和生活經(jīng)歷,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從這個意義上講,《紅樓夢》的譯介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記者 應妮)
轉自:中國新聞網(wǎng)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