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的民窯體系,窯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彭城鎮(zhèn)一帶。從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中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河南磁州窯最多,故相沿名之”可知,磁州窯得名自磁州,并以磁州為中心輻射至山東、山西、河南、四川、江西、安徽、陜西、福建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較為集中,形成自宋代以來龐大的磁州窯體系。
磁州窯所造瓷器胎體采用當?shù)亍按笄嗤痢?,原料中多含有鐵、鈦、鋁等成分,白度不高,呈灰白和灰褐色。胎體相較于南方瓷系的景德鎮(zhèn)、龍泉更為疏松,器物表面多伴有顆粒感和一些未燒透的孔隙、斑點等。因其民窯特性,在生產(chǎn)制造上更為自由,形成了技藝龐雜、品種多樣、流通廣泛的特點。在裝飾上,磁州窯在宋代五大名窯基礎上突破了單色釉限制,不僅燒造白瓷、墨瓷、黃瓷、綠瓷、三彩,更是形成以刻花、彩繪為代表的裝飾技藝。
不同于景德鎮(zhèn)、德化、宜興等地瓷器的光潔、細膩、雅致,磁州窯的刻花與彩繪裝飾是典型的“粗瓷細作”,營造象外虛空的古樸閑逸之美。磁州窯刻花是在灰白色胎體上略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用以修飾胎體的凹凸不平,之后在瓷器表面進行紋樣劃刻,露出灰白胎地。刻花中的白地黑花則是在白色化妝土之上再施一層黑色化妝土,之后剔刻花紋,形成黑白映襯的視覺效果。磁州窯彩繪以白地黑花和鐵銹花最具代表性。從現(xiàn)有博物館藏磁州窯器物來看,其彩繪無論是生動傳神的花鳥、靈活的瑞獸、靜謐的山水、惟妙惟肖的嬰戲還是氣韻生動的書法,均在用筆、構圖、章法以及韻味上與傳統(tǒng)書畫高度同源。民間生活與自然物象等題材加上質樸的胎體,往往使磁州窯帶給人們的第一觀感是“粗糙”,但通過刻花與彩繪等不拘泥于小節(jié)的裝飾以及濃烈色彩的映襯,反而開啟了磁州窯吸收傳統(tǒng)繪畫和書法技藝的先河,創(chuàng)造性地將民間題材與中國傳統(tǒng)書畫構圖,以及古代詩詞、民間諺語和文學作品等巧妙地挪移到瓷器上,并對臨近的定窯、邢窯,后世的青花瓷彩繪均產(chǎn)生重要影響,甚至影響到東南亞、日本、歐美部分地區(qū)的陶瓷燒造與裝飾。
率性自由是磁州窯刻花與彩繪的特點,在瓷器上進行刻繪又受到器型與材料的限制,因此,磁州窯從古至今始終洋溢著率性與克制相互交織的獨特魅力,這與當代陶瓷創(chuàng)作的審美取向不謀而合,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其他陶瓷產(chǎn)區(qū)的陶藝家與年輕學子扎根磁州窯,探尋古樸閑逸的磁州窯風格與當代藝術的相互融合。
藝術家們結合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與陶藝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通過胎體的刻花與釉料的揮灑,以靈動的線條、雅致的色彩、粗獷的質感傳遞著經(jīng)由古代而來卻又別具一格的當代氣質,在黑與白、青與灰、鐵銹紅與暖綠等色彩的相互映襯下,為磁州窯創(chuàng)作拓展出更多可能,在拙與雅之間,鋪陳出傳統(tǒng)書畫與當代陶瓷、傳統(tǒng)工藝與當代藝術融合之路,為這一曾經(jīng)的民間重要瓷器體系搭建通向當下的靈性化橋梁,傳遞出磁州窯實用不失雅致、樸素不失端莊、質樸不失精妙、豪放不失章法的古樸閑逸。(作者:臧小戈,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