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到博物館去”成為一種新風尚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1-22





  花式賣萌的文物表情包、輕松詼諧的考古模仿秀、妙趣橫生的文創(chuàng)盲盒……據近日《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全國各地博物館持續(xù)提升魅力、主動走近公眾,以各種形式“出圈”,將展廳延伸到公眾的日常生活,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到博物館去”漸成社會新風尚。

  “博物館熱”興起的背后,是博物館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穩(wěn)步走向開放。近年來,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據國家文物局統(tǒng)計,2021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95家,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免費開放率為91%。由此不難看出,博物館變得更加“觸手可及”,成為一種普惠性的文化福利。公眾“到博物館去”逐漸成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在降低門檻、吸引更多人前往參觀后,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有必要守正創(chuàng)新,升級公共服務、增強文化創(chuàng)意供給。時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突破傳統(tǒng)范式,以豐富的文物展品、有趣的文化體驗、層出不窮的跨界交流,推動著文化普及,也顛覆著人們對于博物館只能屏息凝視、安靜觀賞的印象。比如,故宮博物院舉辦融合科技與美感的數字藝術展,提供更豐富、更有活力的文化形態(tài);廣州市越秀區(qū)博物館推出劇本游,利用館內互動體驗裝置,讓觀眾沉浸式了解文物古跡……多元創(chuàng)意和“大開”腦洞,喚醒了沉睡的場館,讓文物活起來、潮起來,持續(xù)綻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更多人受到文化的滋養(yǎng)和心靈的潤澤。

  從線下參觀到線上分享,再到云上展覽,從文物實品到虛擬展品,再到數字藏品,博物館的物理邊界正在被打破。站在數字化風口上,博物館不妨繼續(xù)充實技術羽翼,全方位開發(fā)產品活動、創(chuàng)新觀展體驗,提供更豐富、更有活力的文化形態(tài),讓文物從方寸展廳走向大千世界。隨著全域旅游的發(fā)展,博物館也可以大膽融入民俗、風土和歷史元素,構建城市全域博物館體系、打造非遺文化深度游,推動公共文化事業(yè)迎來新的繁榮局面。

  當前疫情多點散發(fā),防控形勢依舊嚴峻,各地博物館在敞門迎客的同時,還應線上線下齊發(fā)力,通過系統(tǒng)完善的平臺化服務,讓“云展覽”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休閑選擇,使公眾足不出戶,即能“一眼萬年”,與歷朝歷代的藝術珍品“零距離”接觸,在特殊時期滿足人們對文博產品的需求和熱愛。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360件文物國際博物館日亮相首博 展示近20年考古成果

    文物除了承載歷史信息,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美好。將于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首都博物館開展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主要從1995年—2016年的歷年十大考古發(fā)現中精挑細選,最終確定360件(套)文物。
    2017-05-13
  • 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成立

    2017年5月18日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當天,由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聯合“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3個組織共同發(fā)起的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成立儀式在首都博物館舉行。
    2017-05-18
  • 2017年非國有博物館將納入博物館質量評價體系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xié)調組日前召開第五次全體會議,部署2017年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工作。記者從會議上獲悉,2017年國家將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改革,完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績效工資分配辦法。
    2017-06-05
  • 外媒稱中國國博超越盧浮宮 成2016年最受歡迎博物館

    美媒稱,盡管展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展室依然十分擁擠,但收藏這幅名畫的博物館已經不再是世界上被訪問最多的博物館了。
    2017-06-29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