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的馬云憑借“馬云指揮交響樂”沖上微博熱搜。一切來源于一段錄制于12月8日中國企業(yè)家俱樂部周年音樂會現場的視頻。視頻中,馬云指揮某樂團演奏《拉德茨基進行曲》,他還邀請在場觀眾跟著音樂節(jié)奏鼓掌互動,氣氛相當熱烈。只可惜,樂團演奏和“馬指揮”似乎不在一個點兒上,尷尬滿滿。
網友們的評論可謂角度各異。有人感嘆,頻頻跨界的馬云的確有一定藝術造詣,有人調侃他“憑億近人”“多財多藝”;有人不解,指揮在一支交響樂團里到底有什么用?也有人質疑,藝術到底該不該為金錢折腰……
視頻引發(fā)網友質疑的一個“點”在于,人們心中的交響樂,是一門極為專業(yè)的高雅藝術。作為企業(yè)家的馬云,至多只能算是一名音樂愛好者,他能指揮樂團演奏音樂么?
其實,由馬云執(zhí)棒的這一首《拉德茨基進行曲》有些特殊?!独麓幕M行曲》由老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誕生于1848年。老約翰·施特勞斯第一次為軍官們演奏這首作品時,軍官們便鼓掌跺腳,隨音樂打起了節(jié)拍,這個形式逐漸被保留下來。如今,許多音樂會都將其作為結束曲。對絕大部分專業(yè)樂團來說,這首時長不過幾分鐘的作品是必會曲目,暫時離開指揮、“掛自動擋”演奏,并不是太難的問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馬云的指揮更像是一次“興之所至”的玩票。
很多網友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馬云讓他們知道了,原來交響樂團的指揮真沒什么用,樂手們只看譜子就可以了,但事實并非如此。把控樂團演奏的速度、聲部平衡等方方面面的指揮,的確不是誰都能做的工作,而展現在大眾面前的音樂會,也從來不是指揮工作的全部,在觀眾看不到的排練里,指揮傾注了大量心血。去年,杜達梅爾攜手柏林愛樂樂團來華演出,兩場音樂會的效果可謂驚艷絕倫,但演出前,僅僅幾個小節(jié),杜達梅爾就帶著樂團反復“磨”了好幾遍。而有的人對指揮的“誤解”,似乎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交響樂有待被更廣泛、更深入地認知。
“多財多藝”“憑億近人”“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網友留言中,調侃無處不在,更有人“激烈”地認為,對金錢低頭是藝術的恥辱。其實,藝術從來無法真正與金錢割裂,“燒錢”的交響樂更是如此。古典音樂不比流行音樂,它歸根到底已經是一門相對小眾的藝術,很難完全靠市場生存。樂器的購買和維護、曲譜的版權、新作品的委約、巡演的差旅費用等,每一筆都是不小的開支。在歐美國家,古典音樂的市場持續(xù)萎縮,商演售票往往入不敷出,交響樂團管理人員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尋找贊助。在國內,雖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許多樂團仍然需要尋找一些額外的資金支持,以便開展有一定藝術水準、體現樂團職業(yè)化水平的樂季演出。
樂團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藝術而尋求資助,并不是什么丟人或應該被批判的事;對文化藝術懷有熱忱、對社會文化發(fā)展愿盡一己之力的機構、企業(yè)家,愿意為之付出金錢,首先肯定是好事,應當受到歡迎和鼓勵。但這當中有個平衡度、平衡點的問題:贊助者如果以此為“籌碼”,一時興起想要玩一把票,很容易被認為是將神圣的古典音樂舞臺當作了對藝術欠缺敬畏的個人秀場,難免會被詬病,甚至群嘲;同樣,對交響樂團而言,如果一味討好贊助商,也難免會被質疑失去了藝術本該有的風骨。
馬云這一揮,也許是被網友過分解讀了,有些網友的評價也過于偏激,但藝術與金錢之間的界限如何劃定?金錢到底應該介入到什么程度?確確實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注更多精彩資訊,請到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http://tasting24.com/。
轉自:北京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