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深圳透露,國務院已經明確今年要擴大房產稅試點,“落地還取決于地方政府配合”,再度引發(fā)了公眾的熱議和期待。
業(yè)界人士分析認為,年初以來政府人士屢屢釋放出的政策信號,表明房產稅改革試點穩(wěn)步推進已是大勢所趨。如此,房產稅不僅有望承接限購、限貸等行政性調控措施,擔當起抑制投資投機的重任,還能夠為地方政府開辟新的稅源,優(yōu)化地方財稅結構。長遠來看這是樓市調控重要的制度設計。
從杭州“房鬧”到被指有救市嫌疑的揚州“房產新政”,樓市短暫的平靜近日被打破。層出不窮的亂象意味著調控已步入“深水區(qū)”,潛在的阻力逐漸浮現(xiàn)。而之所以屢屢有地方政府試探中央政策底線,源于樓市調控目標與地方政府利益訴求的不一致。能否找到一個既能達到調控目的又能緩解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滑的調控手段?業(yè)界普遍對房產稅寄予厚望。
有觀點認為,這輪調控的最終目的應在于,完成把樓市拉回理性軌道的基礎制度的重構。只有對市場機制進行重塑,在制度的約束下,才能形成規(guī)范的市場秩序和運行機制。否則一旦政策高壓之勢有所緩解,樓市里的躁動力量隨時又會反彈。
過去幾年樓市脫軌而行正是因為基礎制度建設滯后,導致投資投機性需求泛濫,積重難返。當前的各項調控措施實際上是泡沫過度膨脹后必要的制度性修復。而能否完成市場機制重構,取得預期調控效果,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決心和執(zhí)行力度。如果地方政府在政策執(zhí)行上玩“曖昧”,甚至屢屢“微調”暗中托市,來之不易的調控成果很可能會付諸東流。
自調控以來,已經有蕪湖、佛山等城市試圖為調控暗中松綁。雖然都被緊急叫停,但是在土地出讓金下滑的趨勢下,以及出于地區(qū)經濟增長的考慮,一些地方政府始終有著打“擦邊球”的沖動。而地方財政的窘迫同樣反映在保障房建設上。據悉,一些地區(qū)由于資金不足而出現(xiàn)了保障房建設進度減緩,有的城市甚至用企事業(yè)單位宿舍樓冒充保障房。房產稅改革試點擴圍后,則能夠給地方政府帶來穩(wěn)定的新稅源。有專家甚至樂觀地預計,如果房產稅能夠走向成熟,運行穩(wěn)定,完全可以打造成為地方稅體系中的一個支柱型、主力型財源。
另外,相對于限購、限貸等行政措施,房產稅這一稅收手段較為市場化,能夠從根本上抑制投資投機,同時發(fā)揮市場配置住房資源的功效。而且采取市場化的調控手段,有利于樓市重新找回自我調整的節(jié)奏。因此,房產稅應當成為未來樓市調控基本制度框架中的重要一環(huán)。短期來看,房產稅改革試點推進對于強化調控預期、堅定剛性需求對于房價回調的信心,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從仍未形成“降價潮”以及屢見不鮮的“房鬧”中可以看出,房價回調的預期仍未穩(wěn)定,部分人群對房價反彈以及地方政府救市仍然存在幻想。事實上,當住房被廣泛地認可為一種投資品時,預期管理的重要性就凸顯起來。當前市場上充斥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信息,買賣雙方對政策變動都極為敏感。即使政策微調初衷良好,也有可能會被誤讀,甚至被炒作為政策轉向的信號,引發(fā)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因此,地方政府在“微調”政策時必須謹而慎之。何況如果地方政府存心“暗渡陳倉”,開政策的口子,那么調控效果很可能會前功盡棄。
在這種市場背景中,房產稅改革試點推進,對于炒房者來說就是長期的“利空”,保有環(huán)節(jié)的稅負將是投資客們必須面對的成本支出,實實在在的風險無疑將對投機之風形成嚴厲打擊。這也是調節(jié)住房消費、平抑房價的治本之策。而且,持有成本增加有利于倒逼出炒房者手中的存量房,增加二手房市場的供給量,既能促使房價進一步下行,又使得住房資源配置更加優(yōu)化,減少空置率。
眾所周知,房產稅改革不僅涉及到樓市調控,同時也是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普通居民和小企業(yè)減輕稅負是稅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作為一項新稅源,房產稅推開必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上海和重慶的試點來看,不論是征收范圍還是標準、稅率,都必須在解決居民減負與開辟新稅源的矛盾上繼續(xù)作出探索。房產稅能否走向成熟,還需接受市場的檢驗。
來源:金融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