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化工不少子行業(yè)產能嚴重過剩,調結構、轉方式任務艱巨,而另一方面,一些地區(qū)又出現了化工、特別是煤化工項目大干快上的景象。特別是在西部一些煤炭富集地區(qū),在煤制甲醇產能嚴重過剩之后,又在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領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局面,這究竟是市場導向作用的結果還是另有“隱情”?
實際上,一些企業(yè)上化工項目并非情愿,其重要原因是為了獲得煤炭資源。而按照當地政府要求,企業(yè)要想拿礦,必須對一部分煤炭資源就地加工轉化。于是,就出現了企業(yè)為礦而“被化工”現象。而筆者擔憂的是,由于煤化工項目投資巨大、技術要求高、安全和環(huán)保風險大,而且相關人才比較短缺,如果不做好充分準備,匆忙上馬會招致較大風險,這種“被化工”現象需引起地方政府和企業(yè)的高度重視。
筆者以為,地方政府的做法值得商榷。從地方政府的角度而言,為了實現煤炭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為了追求地方的GDP和解決當地就業(yè)問題,以煤炭資源的出讓為條件,要求拿礦企業(yè)就地上項目。這樣做的結果,看似地方政府獲得了一些眼前的既得利益,但由于有些地區(qū)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較弱,加之水資源十分稀缺,而煤化工恰恰對這兩個方面的“殺傷力”較大,盲目上馬問題不少。
由于煤化工的廢水較難處理,二氧化碳等廢氣和廢渣的排放量大,對環(huán)境構成較大威脅;而需要的大量淡水資源,不可避免會出現與人爭水的現象。事實上,從西部一些地區(qū)暴露出來的問題看,有的地方盲目上馬化工項目已經嘗到了苦果,引起了較多的社會問題。
而“被化工”的企業(yè)也應該理性看待當前的煤化工熱潮。就一些“被化工”企業(yè)而言,為了“跑馬圈地”拿到煤礦資源,盲目答應地方政府的要求,匆忙上馬煤化工的后遺癥同樣十分嚴重。煤化工技術含量高,對人才需求量大,然而由于國內煤化工方面的人才存在結構性短缺,不少已上項目因人才難招、難留而感到苦惱。
就其技術而言,一些項目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比如煤化工對作為“氣頭”的氣化裝置要求較高,但目前已有的氣化裝置各有缺陷,運行過程不夠穩(wěn)定,難以滿足大型煤化工項目、特別是褐煤利用項目的要求。同時,煤化工項目投資巨大,對安全、環(huán)保的要求較高,存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一個大型煤化工項目動輒需要數十億、數百億元,而一些業(yè)外企業(yè)沒有從事化工生產與管理的經驗,一旦出現重大安全、環(huán)保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同時,像眼下這樣一窩蜂地上煤化工項目,市場風險也隨時可能出現,一旦出現類似甲醇產品那樣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這些“被化工”企業(yè)出現嚴重虧損的被動局面同樣難以避免。
筆者希望這種“被化工”現象能夠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特別要在項目核準、環(huán)保評估、土地供應等關鍵環(huán)節(jié)上把住關口,以免出現后患。
來源:中國化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