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曾經參與標準制訂討論會的奶業(yè)專家近日表示,乳品新國標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團等大企業(yè)起草。送審稿中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這兩項關鍵性標準在國標出臺前被“莫名”推翻,新標準被指“倒退”(11月28日《人民日報》)。
送審稿提出的標準是每克生乳菌落不超過50萬個、每百克生乳蛋白質不低于2.95克,而此后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寬到200萬個,蛋白質降低到2.8克。至于送審稿在哪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改動,為什么改動,專家們均表示不清楚。在三聚氰胺陰霾尚存的當下,相關部門不僅不回應消費者的質疑,不想辦法提高乳品標準,反而讓乳企自己起草乳品國標,在奶業(yè)專家不知情的情況下,推翻送審稿,大幅降低乳品標準,導致中國乳品標準全球“最差”。中國乳品標準如此之低,乳品質量如何保證?消費者如何放心?監(jiān)管部門與乳企的社會責任感何在?
面對奶業(yè)專家的質疑,內蒙古奶協(xié)秘書長曾辯解說,中國奶業(yè)現狀取決于國情,同時披露現行標準門檻低系因農業(yè)部顧及散戶奶農利益。但是廣大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且不說國情不是乳品質量低劣的遮羞布,國人的健康消費權利不容綁架;所謂顧及散戶奶農利益的解釋更是滑稽。相關部門為何不對奶農進行技術引導,給予政策扶持呢?
乳企或許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做鴕鳥,把頭埋進沙子里罔顧民意,而相關部門躲在民意的背后打醬油,保持失語狀態(tài),更令人失望。如果相關部門不對乳品新國標“倒退”作出解釋,不拿出行動督促中國乳企提高質量,消除消費者疑問,消費者恐怕只會用腳投票。窮人喝不起牛奶,經濟條件稍好的消費者奔洋奶粉而去。最后會造成多輸的局面:監(jiān)管部門自廢武功、自傷公信,中國乳企把市場拱手讓人,消費者經濟負擔增加。
說到這里,筆者想起一則舊聞,5月份國家發(fā)改委約談了國內6家主要“洋奶粉”負責人,以了解乳品進口、數量、價格、生產等情況。其中包括被媒體指“頂風漲價”的企業(yè)雀巢、澳優(yōu)等。盡管各種成本上升是洋奶粉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但是,毋庸諱言,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國產奶粉面臨信任危機。盡管洋奶粉價格不斷上漲,每罐奶粉動輒幾百元,但是洋奶粉仍被不少中高收入消費者青睞。洋奶粉逐漸掌握了國內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定價權。有報道說,部分洋奶粉在毛利率高達60%的情況下,仍繼續(xù)上調價格,說漲就漲,底氣十足。
雖說洋奶粉不應是中國市場的價格獨立王國,想漲就漲,想漲多少就漲多少。但是中國乳品新國標莫名其妙大幅降低,監(jiān)管部門與中國乳企對乳品標準過低的質疑集體保持沉默,監(jiān)管部門甘做甩手掌柜,作壁上觀,只會加重消費者的懷疑,把國產乳品與消費者推向更加尷尬的境地。
在喧囂的洋奶粉漲價漩渦中,價格相對低廉本是國產奶粉的優(yōu)勢競爭籌碼。然而,中國乳企不是抓住洋奶粉漲價的契機,拿出誠意與行動,重新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奪回市場。反而自降乳品質量標準,一門心思做傲慢的鴕鳥,漠視如潮的質疑聲音,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葉祝頤)
來源:中國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