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年我國發(fā)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共授權發(fā)明專利42.0萬件,其中,國內發(fā)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受理量自2011年起連續(xù)6年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中國的受理量更是超過了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專利局四方受理量的總和。但這樣的變化卻讓人喜憂參半。
高數量專利申請背后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動專利工作中的“數量沖動”,當然也存在企業(yè)為申報高新技術企業(yè)和科技項目而編造和購買專利的亂象、部分單位重數量輕質量致專利成果轉化難等問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科研實力,特別是核心技術的支撐。如果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專利水平是科研實力和核心技術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提高專利水平當然刻不容緩。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專利申請的初心發(fā)生了偏差,專利數量增長并沒有帶來質量的同步提高。專利不是擺設,可有些專利仍然只是“看起來很美”。
當前,一些地方對于專利申請有著不同程度的激勵政策,有些地方對于發(fā)明專利的補貼力度達到2萬至4萬元不等。獎勵和補貼本是好事,但就怕遇到一些地方要政績,一些企業(yè)要獎勵,一味地求專利數量的增長,至于能否授權或轉化并不過多在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專利“數字沖動”的形成。
如一些企業(yè)為了獲得發(fā)明專利授權拿政府獎勵、為完成專利申請指標,不惜批量“造假”;也有專利事務所代理大量“垃圾專利”,進而被列入“黑名單”。2017年,合肥華信知識產權事務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入重點監(jiān)控對象名單,主要原因就是代理的垃圾專利太多,一年申請專利1.4萬余件,而授權率僅為1.9%,注水嚴重。當然,一些企業(yè)申請專利只是為了獲得高新技術企業(yè)資質認證、領取政府補貼或是評定職稱等其他訴求的現象也較為嚴重。
亂象頻出導致創(chuàng)新價值觀被扭曲、創(chuàng)新秩序被擾亂,許多企業(yè)申報專利的目的背離制度設立的本意。不僅擾亂了創(chuàng)新生態(tài),浪費了社會資源,也影響了決策部門對科技進步的客觀認知。而真正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卻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讓善于投機的企業(yè)鉆空子。靠著這種“偽創(chuàng)新”,再美好的藍圖也很難成為生動現實。
因此,面對專利數量與質量的嚴重不匹配,應該多想想專利申請的初心。一些地方政府更應該淡化數字指標,改變財政獎勵補助資金的使用方式,讓獎勵補助資金真正起到應用的作用。此外,我國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還遠遠不夠,要對專利侵權加大追償力度,與政府獎補形成合力,切實發(fā)揮其激勵作用,才能更好推動企業(yè)創(chuàng)造出真正有價值、有市場的高質量專利來。
總之,專利的數量與質量并不矛盾,但如果以犧牲質量為代價追求數量,倒不如不要數量,專利大國應實打實,不該含任何水分。(毛建國)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