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稱公車改革符WTO規(guī)則,紅旗車望突圍而出


時間:2012-03-14





中國出臺的《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 征求意見稿》并沒有違反WTO規(guī)則。李毅中提到的“領導干部”通常意義上是指省部級以上領導,今后 “領導干部”的公務用車將選用國產品牌,備受國人期待紅旗品牌有望在恢復生產后突圍而出。

  “中國公車采購目錄符合WTO規(guī)則,目錄中的公車為普通公務車,不包括領導干部公務車。普通公務車指的是1.8升以下、售價18萬元以內的轎車,并不包括領導干部公務車,兩者不是一個系統(tǒng)。”全國政協(xié)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中國經濟聯(lián)合會會長李毅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關于公車改革的這番表述立刻引起了坊間對于本次公車改革效果的質疑。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經過多方求證獨家了解到,中國的公車采購目錄的確并不受WTO的普惠原則限制,因此歐盟商會對中國2012年度公車采購目錄的公開抗議并無制度依據,而大家普遍關心的 “領導干部”用車依然會選用自主品牌。

  接近工信部的知情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李毅中提到的“領導干部”通常意義上是指省部級以上領導,今后“領導干部”的公務用車將選用國產品牌,備受國人期待紅旗品牌有望在恢復生產后突圍而出。

  此外,自主品牌企業(yè)對于公車改革普遍持歡迎態(tài)度,多位汽車企業(yè)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將繼續(xù)保證產品品質,來滿足公務車市場的采購需要。

  歐盟無理抗議中國公車改革

  2月24日,工信部發(fā)布《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 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 “目錄”,入圍的25家車企、412款車型除了鄭州日產和江鈴汽車的少數(shù)幾款車型外均為自主品牌,而昔日占據公務車市場大半壁江山的合資品牌及近兩年嶄露頭角的合資自主品牌,全部被擋在了《目錄》之外。

  此前,歐盟商會對于中國2012年度公車采購目錄大力扶持自主品牌車型提出了公開質疑和抗議。針對《目錄》的最新政策指向,歐盟商會秘書長丁凱DirkMoens甚至公開發(fā)出警告稱,歐洲國家向中國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開放投資市場的情況可能將不再重演。歐洲商會將同會員一起評估中國公車改革帶來的影響,并有可能正式敦促歐洲國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

  在中國汽車努力走向世界的時候,如被執(zhí)行反制措施將損失慘重。近年來,中國車企進軍歐洲成為普遍之舉,吉利、長城、奇瑞在東歐、南歐的一些國家正式設廠并已投入生產。吉利汽車2010年收購沃爾沃汽車之后,又著手通過錳銅控股進入英國市場,并計劃以純網絡銷售方式在意大利銷售汽車。長城汽車保加利亞工廠今年2月21日開業(yè),成為中國車企在歐洲的首家正式工廠??梢灶A見,投資環(huán)境一旦生變,中國汽車損失的不僅僅是在當?shù)氐钠放菩抛u。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到,歐盟商會對中國公車改革的抗議毫無道理,中國出臺的《目錄》并沒有違反WTO規(guī)則。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fā)部主任徐長明表示,德國、美國、日本這三大汽車國的政府用車也都是采取了采購本土品牌車型的方法,這種做法并不違背國際慣例。

  “本次公車采購目錄的制定符合國際慣例,且不受WTO的普惠原則限制。因為政府采購是花納稅人的錢,且政府使用的物品又可能涉及國家安全等,所以政府采購是不受WTO條款限制的,政府采購可以自行制定規(guī)則?!弊鳛椤赌夸洝分贫▽<医M的組長,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領導干部”或用紅旗車

  李毅中在兩會期間關于“領導干部”不受本次《目錄》限制的表述一度引發(fā)熱烈爭議,坊間普遍擔心本次《目錄》的執(zhí)行效果不佳,所謂支持自主品牌僅是形同虛設。甚至有網友表示,對公車改革已經完全失去信心。

  事實上,業(yè)內人士對李毅中的表述也進行了不恰當?shù)慕庾x。但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本次中央對推進公車改革的決心很大,除了一般公務用車絕大多數(shù)選用自主品牌外,所謂“領導干部”用車盡管是不同的系統(tǒng),但基本上也已經確定選用自主品牌,淡出人們視線許久的紅旗品牌或將借機重生。

  前述接近工信部的資深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工信部的確無權對“領導干部”用車設限,但中央有關部門已經基本確定將選用自主品牌車型作為今后省部級領導以上干部的公務用車,其中配備自主研發(fā)發(fā)動機和諸多先進技術的新紅旗有望入選。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