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五大通用合成樹脂中,除聚氯乙烯(PVC)價格走勢略顯堅挺外,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ABS的價格總體下跌。截至上周末,國產PP均聚拉絲料市場售價在12100~12600元(噸價,下同),較5月中旬下跌500元,較年初下跌300元;PS通用料售價在11300~11900元,較5月中旬下跌2400元,較年初下跌2300元,跌幅超過20%;高抗沖料市場售價在13000~14100元,較5月中旬下跌300元;國產ABS市場售價跌破16000元,分別較5月中旬和年初下跌1600元和2300元;進口ABS價格走勢雖然較穩(wěn)健,但仍擊穿了18000元關口,較5月中旬下跌500元;LLDPE現(xiàn)貨價在10200~10600元,較5月中旬和年初分別下跌6.8%和9%;LDPE現(xiàn)貨價在12600~13600元,較5月中旬和年初分別下跌800元和1200元;HDPE價格則較5月中旬和年初分別下跌5%和6.5%。本周,除PVC外的四大通用合成樹脂價格又較上周急挫200~600元。
“電荒”暴雨需求受挫
“南方供電緊張是近期合成樹脂價格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蔽靼矁|?;た瀑Q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表示。今年較往年提前2個月到來的“電荒”嚴重影響了塑料加工企業(yè)的開工率。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自6月以來持續(xù)強降雨引發(fā)的洪勞災害,又使這些地區(qū)的塑料加工企業(yè)雪上加霜,根本無法組織正常生產,從而大幅減少了對合成樹脂的需求,使南方合成樹脂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下跌。繼而傳導給北方市場,引發(fā)全國性合成樹脂價格下跌。西安潔美編織袋廠廠長楊惠東認為,合成樹脂價格后期將進一步下跌。
7~8月是塑料加工企業(yè)傳統(tǒng)的生產談季。今年由于“電荒”來得早,來勢猛,對塑料加工企業(yè)的影響更大,持續(xù)時間會更長,導致合成樹脂需求明顯萎縮,打壓價格下行。其次,合成樹脂生產企業(yè)大多有自備電廠,受“電荒”影響較小。即便后期“電荒”加劇并蔓延,合成樹脂企業(yè)依然可以維持正常生產。在下游加工企業(yè)因電力供應緊張而開工率下降的情況下,上游企業(yè)的高負荷生產,勢必導致合成樹脂供大于求,拖累價格走低。
供求格局悄然改變
隨著“十一五”期間新增石油路線烯烴/聚烯烴產能和煤制烯烴/聚烯烴產能的釋放,我國合成樹脂供不應求的格局正悄然改變。2009年以來,我國新增合成樹脂產能超過450萬噸/年。除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的新增產能外,還有陜西延長石油集團20萬噸聚丙烯(累計產能達30萬噸)、神華集團包頭60萬噸煤制烯烴(30萬噸聚丙烯、30萬噸聚乙烯)、神華寧東50萬噸煤制聚丙烯和大唐能源46萬噸煤制聚丙烯(投料試車)等新增產能。這些裝置的投產,不僅增加了國內合成樹脂供應量,也打破了中石油、中石化合成樹脂國內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尤其神華包頭甲醇制烯烴裝置,烯烴完全成本不足8000元,較石油路線低2000~3000元,具有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在目前合成樹脂需求不旺,各企業(yè)庫存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一旦延長石油集團與神華集團率先降價,就會倒逼中石油、中石化下調相關產品掛牌價,繼而帶動合成樹脂價格整體下移。
國際國內形勢不利
目前,日本經濟再次步入低谷,對來自中國的塑料制品需求大幅減少。統(tǒng)計顯示,受日本需求疲弱影響,5月我國出口日本的塑料制品環(huán)比下降4.9個百分點。歐盟、美國等中國傳統(tǒng)塑料制品主要出口目的國,出于拉動本國經濟與就業(yè)考慮,對來自中國的玩具、織物、薄膜及部分管材與異型材等塑料制品頻頻實施反傾銷或提高技術貿易壁壘(如要求制品中使用歐盟規(guī)定的環(huán)保型添加劑等),抑制了中國塑料制品的出口。美國年初啟動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已經結束,前期持續(xù)貶值的美元開始升值,以美元結算的國際石油與合成樹脂價格面臨調整壓力。
同時,國內為抑制通脹而不斷收緊的貨幣政策,不僅使眾多塑料加工企業(yè)的流動資金捉襟見肘,開工率下降。而且對房地產、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工業(yè)項目建設的“降溫”效果開始顯現(xiàn),減少了這些領域對塑料制品的需求。國家對化肥、水泥、兩堿等落后產能的淘汰,以及部分企業(yè)因電力緊張或成本倒掛被迫減產停產,又減少了包裝領域對合成樹脂的需求。加之成品油價格不斷上漲對汽車消費的抑制作用,以及我國政府取消了實施兩年的汽車消費優(yōu)惠政策,對大中城市私家車開始限購的政策引導作用,都已經并將繼續(xù)減緩國內汽車行業(yè)的增長速度,減少汽車領域的塑料需求。
業(yè)內人士由此判斷,雖然經歷了前期下跌,但合成樹脂價格遠未見底。預計后期總體仍呈下跌走勢,除PVC外,四大通用合成樹脂價格仍有500~1200元的下調空間。
來源:中國化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