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國際化的道路更加崎嶇了。
5月1日,歐盟《傳統(tǒng)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下稱《指令》)開始生效。按照《指令》規(guī)定,截至4月30日沒有完成注冊程序的植物藥將不允許以藥品的身份在歐盟銷售和使用。歐盟是全球最大的植物藥市場,市場份額達到40%以上,年銷售額達到百億歐元以上。
作為全球最大的植物藥生產大國,在大限來臨之前,中國沒有一例中藥完成在歐盟的注冊。但《中國經營報》記者在近日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國內中藥企業(yè)對于這種狀況并不十分“著急”,一些企業(yè)主動放棄了注冊,另一些企業(yè)甚至表示對于歐盟標準興趣不大。
注冊路上的“三座大山”
歐洲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主席董志林介紹,歐洲是一個擁有12萬中醫(yī)藥從業(yè)人員以及每年消費310億歐元植物藥的市場,在歐盟成功注冊的植物藥已經達到249種,但是很遺憾,目前還沒有中藥在歐盟通過注冊。
而同仁堂總工程師田瑞華則告訴記者,植物藥產出國有中國、印度、日本以及韓國等多個國家,其中中藥出口又包括藥材、飲片、配方顆粒(植物提取物)、成藥四種形態(tài),歐盟《指令》主要針對的是成品藥,由于中藥動輒包含七八味藥材,相對西藥來說檢測每種成分及其效用難度更大、成本更高,所以形成了注冊門檻。
難度首先在于藥用歷史。歐盟規(guī)定,“注冊產品在申請之日前必須具有超過30年的藥用歷史,在歐盟至少要有15年的使用歷史,”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蘭州佛慈”)一位研發(fā)人員透露,我國海關對出口中藥曾經是類別登記,很多中藥的海關記錄都是“食品補充劑”,而且沒有產品具體名稱,無法取得海外銷售年限證據。
僅此一條就將大多數(shù)中藥企業(yè)擋在門檻之外。“很多公司的歷史都沒有超過30年,根本無法注冊?!焙幽弦患抑兴幤髽I(y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剛剛舉行的第109屆廣交會上,中成藥意向訂單慘淡,一些針對歐盟市場的采購商也很“上火”。
難度之二在于注冊成本。據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副秘書長黃建銀介紹,通過注冊的前提是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優(yōu)良制造標準)認證,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費用在歐盟國家各不相同,理論費用為數(shù)萬歐元,但是由于我國中藥生產、加工標準較為粗放,在操作過程中會產生購置設備等方面的費用。黃建銀透露,國內一家企業(yè)取得德國對其兩條生產線的認證,耗資人民幣七八百萬元。
最后是注冊過程中產生的費用。世界中醫(yī)藥學會的統(tǒng)計顯示,植物藥在歐盟成員國的理論注冊費用,從1000歐元到15700歐元各個價位都有。但據董志林介紹,歐洲27個國家完成一個中藥產品的平均注冊費用為30萬歐元左右。
另外,如何讓歐洲人認識到中藥的科學性也是一個難題。通過注冊需要符合《指令》定性、定量的要求,“一個多種原料加工而成的中藥產品,如何向老外說明藥品中發(fā)揮藥理作用的化學成分,是一個長期而且浩大的工程?!碧m州佛慈研發(fā)人員表示,對一個企業(yè)來說,多種藥品通過注冊的累加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田瑞華認為,中藥“以藥品身份在歐盟銷售應該說是正當?shù)?,但是取得身份本身就很難,就算通過注冊,在歐盟打開市場并且進入醫(yī)保目錄就更難了,能否收回成本以及市場前景也不會因為通過注冊就變得十分明朗”,這就是中藥企業(yè)的為難之處。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