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風暴持續(xù) 煤企紛紛亮出減產底牌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作者:汪曉東    時間:2016-05-04





  2016年,一場旨在化解產能過剩,有效清除“僵尸企業(yè)”的去產能行動再次號角嘹亮。而隨著國家發(fā)改委8個配套文件的陸續(xù)下發(fā),煤炭行業(yè)迎來了一次徹底的、沒有死角的整合風暴。


  “在煤炭行業(yè)虧損面已經超過八成,且產能過剩嚴重的背景下,作為去產能的重量級代表,眼下,眾多煤企紛紛亮出‘底牌’。2016將是化解產能,關閉礦井的一年。”晉商交流協會副會長郭志勇告訴《中國企業(yè)報》記者。


  2016年將有更多突破


  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前段時間指出,落實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yè)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fā)展的意見》,力爭用3到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從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16年力爭關閉落后煤礦1000處以上,合計產能6000萬噸。推動煤炭行業(yè)兼并重組。


  事實上,作為去產能的重量級代表,眾多煤企亦紛紛加入化解產能行列。


  同煤集團宣傳科提供的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集團擬關閉退出12座礦井,化解產能1255萬噸。而2016年將集中攻堅,先期關閉5座礦井,化解產能660萬噸,涉及職工近萬人。


  而作為“煤老大”的神華,神華副總經理李東亦表示,從2016年開始,神華計劃主動停產、停建煤礦12處,減少產能近3000萬噸/年。


  與此同時,部分省份去產能的路線圖也已陸續(xù)出爐。“安徽、河北、山西、貴州、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八省份的鋼鐵煤炭行業(yè)去產能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有關部門?!痹诠居驴磥?,國家發(fā)改委正陸續(xù)下發(fā)的8個配套文件顯示,煤炭去產能將沒有死角。


  據媒體報道,上述8省煤炭去產能占全國目標的比例達到90%。多位行業(yè)受訪者認為,目前作為全國煤炭的風向標,山西煤炭業(yè)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yè)身上,因此,2016年煤炭去產能或在民營煤企尋找更多突破。


  山西省煤炭工業(yè)廳此前發(fā)布公告,要求全省所有煤礦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和周日原則上不得安排生產,嚴格以276個工作日組織生產。還將減產份額逐個攤派在全省562座煤礦身上,減產量占2015年山西原煤產量9.44億噸的25%。


  “在化解過剩產能期間,中央財政每年支出1000億元,主要用于煤鋼企業(yè)的職工安置,幫助煤炭鋼鐵等行業(yè)渡過難關?!蓖杭瘓F晉華宮礦相關人士表示,相對2008年的整合,此次煤炭去產能的力度顯然更大,影響深遠。


  主動整合還是被動整合?


  《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guī)劃研究報告》亦指出,在“十三五”期間,煤礦開采和洗選企業(yè)數量要從2015年的6390家壓減到3000家以內。


  國家能源消費“去煤化”讓本已不堪重負的煤企更加雪上加霜。這也讓煤炭行業(yè)整合加速到來。


  盡管煤炭行業(yè)已經陷入如此困境,但有業(yè)內人士認為,即便目前煤炭行業(yè)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不少煤企寧愿降低煤價虧損也不愿意停產。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產業(yè)部部長趙昌文曾對媒體表示,政府在做好金融風險防范和人員安置的基礎上,要堅決停止對“僵尸企業(yè)”的各種財政、金融支持,促進這些產能退出市場。


  同煤集團亦有擔憂,企業(yè)辦社會職能沒有分離的國有煤炭企業(yè)往往是“因煤而城”。作為一個擁有20萬員工,70萬家屬的老國企,同煤集團去產能壓力不容小覷。而這些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人和錢。


  “去產能煤企應該主動整合,借鑒‘神華模式’?!惫居卤硎荆袢A集團成立了“去產能”領導小組,用一周時間制定了去產能方案。主要包括去掉經營成本高的產能,去掉生產過程中安全隱患多的產能,去掉產品質量不高(生產能耗高、煤質不環(huán)保等)的產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個煤炭低谷,神華的煤礦、電廠、鐵路不斷投產和研發(fā)創(chuàng)新,技術上幾乎領先兩代,從而迫使其他競爭對手退出競爭。


  “被動整合會出現煤企相互觀望,‘僵尸企業(yè)’無法徹底退出市場的發(fā)生。”郭志勇認為,今后煤企要走質量型道路,實現精益供應,關鍵在于煤企必須轉變理念,輕裝上陣,眾多的傳統(tǒng)煤炭企業(yè)應變被動為主動,加快整合。盡管在短時間內存在人員分流和資金壓力,但要主動整合有利于煤企去掉生產過程中安全隱患多的產能,去掉產品質量不高的產能。(本報記者汪曉東)


  轉自:中國企業(y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