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tǒng)計局日前發(fā)布的《2017年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增長1.7%;農民工月均收入3485元,增長6.4%。
(圖片來源:互聯(lián)網)
從2013年到2017年,農民工數量始終保持增長,結構也在不斷變化。最新數據勾勒出這支近3億人的龐大隊伍怎樣的生態(tài)圖像?
關鍵詞1 新生代
新生代農民工占比首次過半
2017年,成為農民工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的年份: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但新生代農民工占半壁江山并沒有改變農民工年齡不斷上升的事實——2017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9.7歲,比上年提高0.7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52.4%,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1.3%,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自2014年以來比重提高呈加快態(tài)勢。
有關專家指出,農民工平均年齡不斷提高,是受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各年齡段農村勞動力非農勞動參與程度提高、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增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年齡結構的變化對相關行業(yè)和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2 就業(yè)
就業(yè)結構“一降一升”,緊跟時代大潮
農民工在就業(yè)選擇上緊跟時代大潮,繼續(xù)呈現“一降一升”的格局——從事第二產業(yè)的農民工比重為51.5%,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從事第三產業(yè)的農民工比重為4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2017年,從事制造業(yè)的農民工比重為29.9%,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從事建筑業(yè)的農民工比重為18.9%,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住宿和餐飲業(yè),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yè)的農民工比重分別為6.6%、6.2%和11.3%,分別比上年提高0.2、0.3、0.2個百分點。
金融業(yè),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yè)等服務業(yè),農民工從業(yè)比重雖然較低,但占比在逐年提高。
從重點地區(qū)看,在京津冀地區(qū)務工的農民工達2215萬人,比上年增加72萬人,增長3.3%;在長三角地區(qū)務工的農民工達5387萬人,比上年增加78萬人,增長1.5%。
關鍵詞3 歸屬感
進城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提高
《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進城農民工中,38%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從進城農民工對本地生活的適應情況看,表示對本地生活非常適應和比較適應的占80.4%,一般的占18.3%,不太適應和非常不適應的占1.3%。分城市類型看,城市規(guī)模越大,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越弱,對城市生活的適應難度越大。
歸屬感的提高使農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找工會、婦聯(lián)和政府部門以及找社區(qū)的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1.0和0.3個百分點。當權益受損時,進城農民工選擇解決途徑依次是:與對方協(xié)商解決占36.3%,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占32.7%,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占28.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但目前進城農民工的社會活動仍比較單一,業(yè)余時間主要是看電視、上網和休息,分別占40.7%、35.6%和28.4%。
關鍵詞4 學歷
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占比顯著提高
2017年,在所有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1%,小學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8.6%,高中文化程度占17.1%,大專及以上占10.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從數據還可以看出,學歷與外出和本地就業(yè)的正相關關系:外出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5%,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本地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接受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比與上年基本持平,為32.9%。具體數據顯示:接受非農職業(yè)技能培訓的占30.6%,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接受農業(yè)技能培訓的占9.5%,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關鍵詞5 隨遷兒童教育
隨遷兒童上學面臨的問題有所緩解
2017年,義務教育年齡段隨遷兒童的在校率為98.7%,與上年基本持平。從師資看,農民工家長對老師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77.3%,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對于3~5歲的學齡前兒童,55.7%的農民工家長反映在城市入園面臨一些問題:費用高、本地升學難、孩子沒人照顧是認同度最高的三個主要問題。
《監(jiān)測調查報告》表明,進城農民工中,對目前生活狀況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56.1%,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記者 張翼)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