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有望入法 固廢法修訂草案將提交人大審議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6-13





  生活垃圾分類立法還有多遠?6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明確將強化工業(yè)固體廢物產生者的責任,完善排污許可制度,并要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tǒng)。會議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有專家向南都記者指出,生活垃圾分類經過多年試點,當前已經具備推行的軟硬件條件,生活垃圾分類的核心依然是承擔“責任”和“生活垃圾分類習慣的養(yǎng)成”。


  生活垃圾分類將首次入法


  去年7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草案提出設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增設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做好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建設,為推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供法律支撐。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告訴南都記者,從2000年開始,我國就在試點城市推動垃圾分類,該草案是首次以法律形式將垃圾分類制度固定下來。


  據(jù)介紹,我國自2000年推動垃圾分類試點后,由于很多城市在垃圾分類硬件設施方面差距大,條件不具備,且過去對垃圾分類的推動力度也不大,垃圾分類效果不如人意。但是一些城市的“試水”,使得一部分人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專項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2017年初印發(f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據(jù)悉,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


  劉建國告訴南都,經過兩年多的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已經進入新階段,方方面面都較過去有了顯著的進步。


  “一方面國家對這個事情的定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級政府重視的程度和配置資源投入力度都與過去不一樣,而經過高速發(fā)展,相對發(fā)達的城市具備了基本的垃圾分類處理的硬件設施的條件,在能力和結構設施上基本可以推動垃圾分類的處理。”


  此外,劉建國還表示,最近兩年全社會對于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此前硬件、軟件的進步和兩者之間的協(xié)調,加之此次草案將其“法治化”使得垃圾分類的推行與此前十幾年相比已經有了飛躍。


  垃圾分類包括居民、企業(yè)和政府的責任,還需長期的“公民教育”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一直面臨著現(xiàn)實瓶頸。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環(huán)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日前發(fā)布的《2019年公民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調查報告》指出,雖然超九成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對于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是重要的,但認為自身在垃圾分類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較好”的僅有三成。


  該中心主任吳舜澤指出,垃圾分類是公眾最普遍認為重要的行為,但其踐行度遠低于認知度。


  《報告》提及,受訪者認為影響自身垃圾分類的主要原因是“小區(qū)沒有分類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轉運時不分類,所以沒必要分類投放”,人數(shù)分別占63.7%和59.6%。其次,“不知道怎么分類”和“不了解分類后垃圾的處理進度和結果,沒有成就感”的人數(shù)占比分別為36.5%和34.5%。另外,選擇“身邊很少有人分類”和“太麻煩、沒精力”等兩種個人主觀因素的人數(shù)占比分別為22.2%和13.3%。


  劉建國向南都記者,相較于各地在垃圾分類上突出存在的問題,最為核心的是責任和意識。在他看來,這也是此次草案以法律形式固定垃圾分類的重要所在。


  “垃圾分類鏈條上包括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在內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不同的責任主體,希望法律能對這些主體準確界定和劃分責任,并要求他們履行責任。這里的責任,既包括居民的責任,企業(yè)的責任,也包括政府的責任。”劉建國說。


  此外,他尤其強調,界定責任后,還需要長期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恰恰是當前最缺失的部分,而當前的問題是“大家都是旁觀者、批評者,少有行動者和建設者”。“一說垃圾分類,都是政府的錯、別人的錯,好像自己沒責任,實際上從垃圾分類的發(fā)展來看,根本的癥結是沒有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就居民而言,還沒有養(yǎng)成習慣,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自己應盡的責任,意識到了也難以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在劉建國看來,“培養(yǎng)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改變人的行為習慣正是推動垃圾分類的核心。“我們要從過去粗放的、不負責任的方式向精細的、負責任的方式去轉變,而養(yǎng)成習慣更重要的是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過程。每個人都參與到垃圾分類,本身就是公民教育、環(huán)境教育的載體。”劉建國認為,在養(yǎng)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基礎上,自然而然也能夠養(yǎng)成在其他方面履行社會責任的習慣。


  強化工業(yè)固廢產生者主體責任 專家:要摸清底數(shù)精細化管理


  除了垃圾分類,修訂草案還提出強化工業(yè)固體廢物產生者的責任。


  此前的征求意見稿中強化產生者的主體責任。按照污染者依法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強調固體廢物產生者是固體廢物治理的首要責任人,誰污染誰負責,誰產廢誰治理。建立固體廢物排污許可制度,將固體廢物納入排污許可實施“一證式”管理,促進落實產生者主體責任。


  在劉建國看來,這是由于過去工業(yè)固廢的底數(shù)不清,很難進行精細化管理。


  他告訴南都記者,在我國過去固廢管理中,生活垃圾主體比較明確,但相對地工業(yè)固廢責任主體就比較模糊。“過去都是工業(yè)固廢產生者自己申報登記產生多少廢物、怎么處理利用,相對監(jiān)管就不夠。我國每年產生的各種類型工業(yè)固廢大家都知道量很大,但是有多大我們并不是特別清楚。”他進一步指出,歷史上還堆存了大量的工業(yè)固廢,但具體的堆存量也不清楚。


  劉建國指出,在底數(shù)不清的情況下,很難進行精細化管理,“第一要搞清楚有多少量,第二要弄清楚怎么處理,還要有相應的監(jiān)督或監(jiān)管辦法。而且當前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術也可以在未來幫助提升監(jiān)管能力。 ”(記者 李飛)


  轉自:南方都市報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