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5月2日訊 記者從省發(fā)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已與我省簽署合作協(xié)議和在閩已有投資的央企達92家(不含銀行),投資項目400個以上,總投資額超過2萬億元,已完成投資超過4000億元。
央企在資源、技術、裝備、人才、資金等方面擁有較大優(yōu)勢,多屬于資源、資本、科技、人才密集型企業(yè)。為推進對央企、外企、民企“三維”項目的洽談、簽約、協(xié)調和落地建設,我省在2011年7月建立了“三維”項目跟蹤管理系統(tǒng),至2012年底,納入該系統(tǒng)的央企項目268個,總投資1.46萬億元,其中在建111項,總投資7283億元,相當于當年全省在建重點項目的41%。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央企對接力度,僅2011年、2012年兩年,省政府就與31家央企簽署合作協(xié)議,央企“十二五”期間在閩計劃投資額高達8500億元。
央企在我省投資主要涉及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yè)、能源、基礎設施以及金融、旅游等第三產業(yè)。其中,制造業(yè)項目64項,總投資3675億元,2011年完成投資43億元,2012年完成投資218億元;能源項目58項,總投資4391億元,2011年完成投資46億元,2012年完成投資196億元;交通項目14項,總投資976億元,2011年完成投資40億元,2012年完成投資180億元;高新技術項目29項,總投資1173億元,2011年完成投資17億元,2012年完成投資175億元。
央企在我省落地,帶來一大批效率高、質量好、技術強的大項目,不僅在量上做大福建經濟規(guī)模,還帶動了質的提升,成為推動福建科學發(fā)展、跨越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操作匯率?相信臺“央行”
江宜樺指出,“國科會”也在推動制度改變,加強對青壯世代、具創(chuàng)意人士,提供經費、土地、經驗傳承等扶助,也將建立政府資源,投入管道及產學合作關系,讓創(chuàng)意、具競爭力產業(yè)形成品牌,“幾個例子出來,就會讓大家覺得有條活路可走,這是今年重點”。
至于有無可能仿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去操作匯率,以提振經濟?江宜樺認為,日本以促進通貨膨脹為目標的安倍經濟學不適合臺灣。他表示,日本采取的政策對周邊國家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但臺灣真正在意還是韓國,“我相信彭總裁的經驗,足以做出最好的判斷”。
不過江宜樺也指出,關于匯率,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市場機能,另方面臺“央行”“可能會在有限政策工具里面,看看會不會有些變化”。
檢討證所稅 態(tài)度開放
對于“立委”期盼修或廢證所稅刺激股市,江宜樺說,有些主張廢掉,有些希望調高證交稅來取代,也有認為只要緩征即可,“共同點是勿如期實施”。
他說,從“財政部長”張盛和的立場,“修法案”是“立院”決定的,“部會首長不會輕易說要改變”,更何況已花大半年系統(tǒng)修改、準備。至于要不要修?江宜樺指出,一開始張盛和就說“先求有再求好”,在“立院”詢答時也沒否認會在適當時檢討,“態(tài)度是開放的,只是時間點,是否實施滿一年后再說”。
江宜樺在訪問中五度提到對證所稅態(tài)度開放,他表示,“政務委員”薛琦帶進很多聲音、資料提醒那些因素可能跟交易量萎縮有關;但常識判斷有關是一回事,明確說出占多少比率是另一回事,他已請相關首長提供更扎實資料以說服其他人,以及若調降證所稅,是否能發(fā)揮主張者所稱的效益。畢竟,“若證所稅調、股市無反應,請問誰來負責?你丟一個、我丟一個方案,這樣就不是周延負責的做法”。
江宜樺說,包括“修而不廢”等主張,都在不預設立場的開放討論里,“我現(xiàn)在對證所稅問題是非常開放的”。他會從宏觀、活絡經濟角度思考,但因證所稅有其復雜性,被賦予政治、社會公平正義意涵,“再看一次(兩度修法歷程),就知道為何是一場災難”,既有此背景,討論時就要格外小心。
明年總預算 采擴張型
江宜樺同時透露,“閣員”們經初步討論后,明年度總預算將采擴張型,但不可避免“會有財政限制在那邊,現(xiàn)在正想辦法盤點”。江宜樺指出,“會讓外界感覺到并非采撙節(jié)措施”,會通過加強公共建設、科技研發(fā)預算,來刺激建設、投資、消費。
江宜樺表示,雖將采擴張型總預算,但因有舉債上限以及還本比率等限制,所以要把“所有工具”都盤點一下;記者追問“工具”為何?江宜樺說,目前還未走到那步、不方便講,否則屆時賣土地、股票等猜測都會跑出來。
這是江宜樺提出的第一個總預算案,相對于前任“院長”陳沖在全球財政撙節(jié)風潮下訂出的緊縮型預算,江揆擬以擴張型預算拼成長的決心展露無遺。
2013年度當局歲出總額為1.91兆元新臺幣,較前一年度減少2.2%,臺灣債務余額約5.2兆元新臺幣,占前三年GNP比率為36.9%。在擴張型財政預算下,預估明年度臺當局歲出總額挑戰(zhàn)2兆元。
來源:東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