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內旅游收入預計降幅近兩成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2-14





  2022中國旅游集團化發(fā)展論壇于12月11-12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召開。12月11日上午,中國旅游研究院規(guī)劃與休閑研究所副研究員黃璜發(fā)布了《中國國內旅游發(fā)展年度報告(2022-2023)》(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22年國內旅游發(fā)展比2021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預計2022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數僅27. 79億人次,較2021年減少14.38%。國內旅游總收入降幅更大,達到19.5%,預計僅為2.35萬億元。


  黃璜回顧了2021年國內旅游的情況,據其介紹,2021年國內旅游人數比2020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21年的國內旅游出游人次達到32.46億人次,比2020年增長12.8%;從國內旅游收入來看,2021年國內旅游收入為2.92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了31%,恢復到2019年51%的水平;從國內旅游人均消費來看,2021年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比2020年增長了125元,接近2019年疫情前國內人均旅游消費水平。


  但2022年國內旅游發(fā)展比2021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從國內旅游景氣指數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的國內旅游經濟運行綜合指數環(huán)比出現(xiàn)一定的下降,總體來說處于旅游經濟景氣榮枯線之下。同時,國內旅游市場和2021年相比有了小規(guī)模收縮,2022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人數為20.94億人次,比2021年有所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人數1.72萬億元,比2021年同期出現(xiàn)0.65萬億元的下降。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預測,2022年第四季度國內旅游人數為6.85億人次,第四季度的國內旅游收入為0.63萬億元。


  這意味著,按照預測,2022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數為27. 79億人次,較2021年減少14.38%。國內旅游總收入為2.35萬億元,同比下降19.5%。


  不同的市場情況,出現(xiàn)不同的市場特征。黃璜指出,2022年國內旅游市場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地游和周邊游成為重要的形式,“我們發(fā)現(xiàn)出游距離和到目的地的游憩半徑都有明顯的收縮”,因此近程旅游和本地旅游成為國內旅游的主要特征,國內旅游出現(xiàn)了“輕旅游”“微度假”和“宅酒店”等新的亮點。


  從旅游客源的市場來看,城鎮(zhèn)仍然是我國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2021年城鎮(zhèn)旅游者占到國內旅游人數的72%,農村旅游者占27.85%。從四大區(qū)域來看,東部區(qū)域占到國內旅游市場超過一半,達到51.44%;西部區(qū)域占到24.47%;中部區(qū)域占21.57;東北地區(qū)占20.52%。


  報告還指出,分省份來看,重慶、廣東、江蘇、湖南等省市是主要的國內旅游客源市場,上海、重慶、浙江、北京、江蘇等省市居民出游率較高。從游客年齡結構來看,中老年旅游者成為主要的國內旅游客源,2021年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旅游者出游為11.94億人次,占據了國內旅游客源市場的36.81%。同時,國內旅游者呈現(xiàn)出高學歷特征,2021年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國內旅游者占到所有國內旅游人數的42%,只考慮城鎮(zhèn)國內旅游者,高學歷旅游者占比甚至超過一半。


  東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占到全國的比重超過四成,國內旅游人數來看,西部地區(qū)的旅游人數逐漸接近東部地區(qū)。在疫情前,西部地區(qū)的國內旅游人數甚至短暫超過了東部地區(qū),而在疫情發(fā)生后,東部地區(qū)又反超,2021年西部地區(qū)的國內旅游人數逐漸接近東部地區(qū)。預測,未來最終西部地區(qū)的國內旅游人數會超過東部地區(qū)。從旅游發(fā)展的質量來看,東部地區(qū)的旅游人均消費還是大幅度領先于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qū),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最高,達到1438元,而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最低的是中部地區(qū),僅有1032元。


  此外,報告研究發(fā)現(xiàn),2022年省際旅游流動只占到所有國內旅游流動的18.76%,而81.24%的國內旅游流動表現(xiàn)為省內旅游流動,這也再次證明了國內旅游呈現(xiàn)了本地化、近程化的特征。同時,省際旅游流動也是主要集中在相鄰省份之間,在全國900多條省際旅游客流中選出排名前100名的省際旅游客流,發(fā)現(xiàn)在這100條最重要的省際旅游客流里面有81條省際旅游客流表現(xiàn)為相鄰省份之間的旅游流動,只有19條旅游客流不是相鄰省份間的流動。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