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文化交流70年:向世界展示中國自信和影響力


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11-30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事業(yè)緊跟國家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建設的步伐,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邁入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對外文化交流事業(yè)在服務我國外交大局、塑造良好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等方面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國家整體外交戰(zhàn)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84.8億美元,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18.1%。2018年,美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日本為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前五大市場,合計占59.6%;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產品出口為162.8億美元,而2008年僅為55.4億美元。2018年,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yè)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這就說明,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正在加速,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快速增長,我國對外文化投資有序推進,我國對外文化貿易伙伴呈現多元化格局。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逐漸形成,文化自信日益堅定,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軟實力不斷提升。


  新中國的“文化外交”探索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覆蓋面非常小,主要是與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盡管如此,對外交流也離不開文化。新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應該屬于“廣義文化”的范疇,包括了文化、教育、體育、宗教、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


  這樣的特殊定位,首先體現在政府機構和職能的設置上。1949年10月,政務院在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教育部制定一系列具體政策,在6年里吸引和爭取了以錢學森為代表的2000多名新中國成立前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從此,爭取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成為我國“文化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事業(yè)的重要內容。


  1952年7月,國際奧委會邀請新中國體育代表團赴芬蘭參加第十五屆奧運會。接到邀請時奧運會已經開幕在即,當時有人擔心臨時組隊參賽成績不會好,而且未必能趕上比賽,主張不去。但新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更多地把這看成是進行文化外交的良機。他說:“要去!在那里升起五星紅旗就是勝利。”“要通過新中國運動員的精神面貌,宣傳新中國的形象。”


  1953年10月,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拍攝完成。周恩來總理在看完試片后與創(chuàng)作人員交談時說:“謝謝你們,你們讓我出風頭了。我可以第一次用自己的彩色片招待各個國家的使節(jié)。我要把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片帶到國外去參加將要召開的會議。”


  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在朝鮮戰(zhàn)爭、印度支那問題、臺灣問題、中印邊界沖突等問題上與美國等反華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被國際社會批評為“好斗的公雞”“戰(zhàn)爭販子”“紅色威脅”“革命輸出”“稱霸亞洲”等邪惡勢力的代表。新中國的國家形象遭到扭曲和破壞。


  這一情勢在1954年開始扭轉。在這次“完全按照周恩來的設計進行”的會議中,周恩來對代表團成員說:“我們是登國際舞臺了,因此要唱文戲。”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蘇、美、英、法、中五國外交會議在日內瓦國聯大廈舉行。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會議期間,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成為中國代表團招待客人的固定節(jié)目。當觀眾看完這部中國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后,無不對產生如此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中國油然而生好感。卓別林看完電影后說:“就是需要有這種電影!這種貫穿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電影。”


  與此同時,周恩來還通過代表團駐地的布置吸引外國客人。當時凡是到過花山別墅的外國客人,無不為別墅里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所吸引:會客廳里,裝飾著專門從國內帶去的齊白石、徐悲鴻字畫,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國寶級文物等一些具有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的藝術品,使西方國家了解到一個儒雅的周恩來以及他所代表的新中國,是文化外交中不可多得的經典案例。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國際會議,新中國應邀參加。在此次會議期間,周恩來不僅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思想,而且在宗教問題上為中國代表團贏得諒解和尊重。參加萬隆會議的各國代表們相信,這是因為“他的國家不但是共產黨國家,也是孔子的國家”。


  1959年3月,周恩來總理請程派弟子到家中座談時說:“全國六億人,只有六個人會程派戲,要搶救程派藝術。”隨后成立了北京市青年京劇團,成為新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1961年1月,周恩來率團訪問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緬甸時,除政府、軍事、邊境代表團外,還帶去了文化、電影、佛教代表團。訪緬期間,放映了《歡迎你,緬甸胞波》,觀眾反應強烈。在回國的飛機上,周恩來總理決定成立“東方歌舞團”,學習和演出亞非拉各國民族民間歌舞節(jié)目,促進我國和亞非拉各國的文化交流。


  在周恩來總理的“文化外交”經典案例中,最著名的是中美“乒乓外交”:1970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巧妙安排下,先是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接著促成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總統尼克松訪華,最終促成中美正式建交,被國際媒體譽為“乒乓外交”。


  需要指出的是,在周恩來總理的“文化外交”理念中,文化與政治是有清晰界限的。比如,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的成功,應歸于周恩來的“文化外交”中的“去意識形態(tài)化”,所以連《大鬧天宮》這樣的節(jié)目也不能上;1961年6月,周恩來在著名的新僑會議上提出:“以政治代替文化,就成為沒有文化了。”1972年4月,周恩來在觀看部隊文藝演出后,要求肅清文藝工作中的極左思潮。提別是在1971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新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降到了最低點。為了使世界更好地了解新中國,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和安排下,荷蘭著名紀錄片導演伊文思來華拍攝紀錄影片《愚公移山》,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紀錄片《中國》。周恩來總理希望通過這兩位“左翼”導演的鏡頭,將真實的中國形象傳遞給國際社會。


  在周恩來總理的“文化外交”理念指導下,新中國初期的對外文化交流豐富多彩,成果顯著。也正是因為周恩來總理的“文化外交”理念,推動世界各國逐步了解新中國,并與我國陸續(xù)建立了外交關系。據不完全統計,僅僅純粹的戲曲藝術,從新中國成立至1991年,我國共派出各種純戲曲藝術團體179起,占同期整個出訪藝術團的19.6%。


  “走出去”戰(zhàn)略推動大發(fā)展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擴大,對外文化工作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形式日趨多樣。


  1996年12月,全國對外文化工作會議確定了新形勢下對外文化工作的原則,即“把握方向,服從大局,以我為主,擇精取優(yōu),擴大影響,促進友誼”。文化交流成為國家總體外交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家政治關系的發(fā)展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1997年10月,中國在俄羅斯成功舉辦了“中國文化節(jié)”,13個團、組共145人參加了這一活動,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國外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綜合性文化展示活動。


  此后,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文化組織的合作不斷加強,參與多邊國際文化活動更加主動,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特別是自2003年開始,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開展,揭開了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新篇章。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出版、影視、文藝院團等文化單位完成轉企改制,文化市場的活力被大大釋放,一批擁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yè)展開了“請進來”和“走出去”文化活動。


  經過長時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與民間并舉,引進與輸出并重,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尤其是中國民間文化交流、國際文化貿易從無到有,不斷擴大;一批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產品和展覽走出國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亞洲藝術節(jié)”“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等已成為在世界上廣泛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青年是未來,青年是希望,中國政府特別重視中外青年的互動交流。2009年以來,中國舉辦了7屆“中國·新疆國際青少年藝術節(jié)”,邀請中亞四國及俄羅斯、蒙古國、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泰國、韓國、阿塞拜疆等12個國家及國內共119個文藝團體的2330余名青少年來新疆演出交流。2017年,教育部邀請哈薩克斯坦138名中學生來華參加夏令營,訪問了中國城市。


  2014年3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頒布,加大了在資金、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自此,文化產品貿易規(guī)模得到不斷擴大,貿易結構得到優(yōu)化,文化企業(yè)紛紛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在演藝、出版、影視等領域收獲了豐碩成果。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對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創(chuàng)新人文交流方式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這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快速增長,我國對外文化投資有序推進。


  來自教育部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中俄、中美、中法、中英、中歐盟、中印尼、中南非、中德八大中外人文交流機制,與188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鬃訉W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已在全球149個國家(地區(qū))建立530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62萬人,累計培養(yǎng)各類學員900多萬人。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長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長2.4%。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84.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43.2%,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二是文化貿易伙伴呈現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日本為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前五大市場,合計占59.6%。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產品出口為162.8億美元,而2008年僅為55.4億美元。2018年,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yè)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與150多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的文化交流執(zhí)行計劃700余個。


  “一帶一路”成為最大亮點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圍繞這一主題舉辦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異彩紛呈,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16年,《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fā)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印發(fā);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發(fā)布,強調將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2017年,由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fā)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對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chuàng)新發(fā)展設計出了路線圖。


  文化與旅游部著力建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夯實互聯互通基礎,建立健全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jié)、圖書館、美術館聯盟。開展“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投資重點項目征集活動,培育了一批重點文化企業(yè)和文化項目,推動文化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繼《動漫游戲產業(y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動計劃》之后,又印發(fā)了《2018年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投資重點項目名單》,進一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貿易發(fā)展。


  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教育部2016年發(fā)布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該行動設計了“四個推進計劃”,一是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為沿線各國專項培養(yǎng)行業(yè)領軍人才和優(yōu)秀技能人才;二是實施“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職業(yè)院校與行業(yè)企業(yè)深化產教融合;三是實施“絲綢之路”師資培訓推進計劃,加強先進教育經驗交流,提升區(qū)域教育質量;四是實施“絲綢之路”人才聯合培養(yǎng)推進計劃,推進沿線國家間的研修訪學活動。目前上述推進計劃正在穩(wěn)步實施。


  據教育部數據,2017年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學習,規(guī)模增速連續(xù)兩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學歷生24.15萬人,占總數的49.38%,同比增幅15.0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31.72萬人,占總人數的64.85%,增幅達11.58%,高于各國平均增速。中國政府獎學金吸引力不斷提升,引領來華留學向高層次、高質量發(fā)展。2017年共有來自180個國家的5.86萬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在華學習,其中學歷生5.16萬人,占獎學金生總數的88.02%,碩博研究生合計4.08萬人,占獎學金生總數的69.57%,比2016年增加了20.06%。


  據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發(fā)展統計公報顯示,自2015年起連續(xù)3年以“美麗中國-絲綢之路旅游年”為主題進行系列宣傳推廣,成功打造“歡樂春節(jié)”“絲路之旅”“青年漢學研修計劃”“中華文化講堂”“千年運河”“天路之旅”“阿拉伯藝術節(jié)”等近30個中國國際文化和旅游品牌。其中僅“歡樂春節(jié)”2017年就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00余座城市舉辦了2000多項文化活動。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文化交流執(zhí)行計劃近800個,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大力推進文化交流品牌建設,舉辦中國-中東歐、中國-東盟、中國-歐盟等十余個文化年、旅游年。另外,還舉辦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等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綜合性文化節(jié)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絲路名人中國行”活動等品牌影響力凸顯,深受相關國家媒體和受眾好評。


  上述數據無不說明,“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大亮點。相信持續(xù)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會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繼續(xù)向深層次、全方位發(fā)展,為推動世界文明繁榮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揮重要作用。(記者 杜文科 通訊員 何妤珺)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多措并舉穩(wěn)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多措并舉穩(wěn)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