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臺創(chuàng)作彰顯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價值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作者:于 濤    時間:2022-04-26





  2019年12月,《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正式印發(fā),標志著國家文化公園將拉開全新的建設篇章。2021年8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fā)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guī)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guī)劃》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guī)劃》,隨著后續(xù)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完成建設保護規(guī)劃,定位準確、特色鮮明、功能突出、貫通銜接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guī)劃體系有望初步成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通過對長城等中華文化重要標志的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的傳播度和影響力進一步彰顯,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水平顯著提高??梢?,圍繞國家文化公園主題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時,著力點和落腳點在于體現(xiàn)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價值內涵,即通過文藝作品體現(xiàn)中國形象和彰顯文化自信。舞臺藝術因其特性,在達成這一目標時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認識。


  首先,作出“大”與“小”的選擇。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長城、黃河、大運河代表中華民族及其民族精神,長征代表著中國革命歷程及其所孕育的革命精神,這些詞匯記載、書寫、代表著歷史中國及當代中國,是中國為世界所認知的基本符號和標志。如此宏大、厚重的內涵要灌注于一出兩小時左右的舞臺演出中,創(chuàng)作者首先要在“大”與“小”之中作出選擇,是對壯闊歷史進行宏大敘事全景展現(xiàn),還是于洪流之中掬起一朵浪花來微觀呈現(xiàn),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作品不同的形式、構架、節(jié)奏和情感作用機制,創(chuàng)作者和演出團體需依據自身條件和目標訴求,充分考慮藝術門類與劇種的特征和表現(xiàn)力,在大、小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其次,實現(xiàn)“動”與“靜”的轉換。

  黃河、長城、大運河有著千年甚至數千年的發(fā)祥史、建設史和航運史,長征也已寫入中國革命的紅色歷史。這些看似陳舊、遠去的歷史從時光深處照亮古今,對國家和民族的塑形直到今天仍未停息,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正是要以這些標志體現(xiàn)中國形象和彰顯文化自信,是從“靜”中發(fā)掘“動”,從“古”穿透至“今”。舞臺藝術正是提醒、彰顯歷史現(xiàn)實性的最佳手段,通過書籍閱讀歷史,文字中、頭腦中的歷史似乎是靜態(tài)的,是用來回望的;通過舞臺作品記述歷史,有了可觀、可感樣貌的歷史便是動態(tài)的,它伴身左右,永在當下。舞臺作品要深刻把握自身的這種特性,深刻理解中華文化重要標志所指代的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實踐道路在今日中國和當下世界的闡釋能力、影響能力和建構能力,在創(chuàng)作中既要展現(xiàn)過去、觀照現(xiàn)實,更要展望未來,從生態(tài)文明、構建新發(fā)展格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把握打通古今之關節(jié),提煉動靜轉換之要義。同時要特別注意尊重藝術規(guī)律,千萬不能以口號宣傳代替形象塑造,成為圖解政策的宣傳品。

  再次,“官方”與“民間”講述互補。

  長城腳下、黃河岸邊、運河渡口、長征途中,流淌過多少歲月、交替過幾多興衰、經歷過幾許變遷,存留多少文字記載,就有多少口耳相傳。舞臺藝術既有廟堂的莊嚴,又有江湖的戲謔,兩種風格、兩種面貌,同樣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旺盛的觀賞需求,二者之間不可替代、不能偏廢。官方的講述自史料挖掘、含史實再現(xiàn)、具史詩氣質,民間的呈現(xiàn)則張揚民間性、民族性和傳奇性,兩類描述共同顯影中華文化重要標志的生命力和鮮活度,共同作用方能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創(chuàng)作者如能兩者兼?zhèn)洌扔泄俜街v述的準確、嚴謹,又有民間講述的鮮活、靈動;既有大背景、大時代的準確勾勒,又有小事件、小人物的精描細刻,才能在作品中賦予這些無生命的文化標志以魂魄和血肉,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承載者和講述者。

  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者需要認真學習領會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目標和意義,要站在為世界發(fā)展進行中國探索、提出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的高度來理解其出臺背景和未來前景,才能更好地用舞臺藝術作品挖掘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貢獻有思想含量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否則只能是蹭熱點式的營銷創(chuàng)作和圖解政策式的宣傳創(chuàng)作。

 ?。ㄗ髡呦蹈拭C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專職副主席)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