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耕春播啟動,我國農藥市場需求逐漸轉旺。不過,由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環(huán)保監(jiān)管趨嚴,小產能退出加快,農藥產量連續(xù)2年出現(xiàn)下降。基于今年我國主要作物防治壓力加大,預計春耕期間整體農藥需求將大于供應,價格有望維持高位。但具體到大類產品上,表現(xiàn)又各不相同。
殺蟲劑:需求下降漲幅受限
今年春耕我國殺蟲劑市場整體需求下降,價格面臨回調。
據(jù)介紹,雙酰胺類、新煙堿類、阿維菌素類等綠色環(huán)保殺蟲劑在部分地區(qū)已經成為主流用藥品種,春耕期間這些品種需求量將會增加,而毒性較高的有機磷類殺蟲劑使用量則會減少。
目前高毒農藥的使用范圍主要集中在地下害蟲或抗性害蟲等難防作物害蟲的防治上。全國農技中心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敵敵畏、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等有機磷類殺蟲劑合計銷量已由2009年的5.33萬噸降至2017年的3.88萬噸,下降趨勢明顯。
行情方面,根據(jù)安徽中農縱橫農化信息咨詢公司監(jiān)測,截至上周末,殺蟲劑價格指數(shù)同比下降5.88%。具體到品種上存在差異,目前阿維菌素精粉市場報價75萬元/噸;甲維鹽原藥市場受現(xiàn)貨增加影響,價格回調至114萬元/噸;吡蟲啉原藥、啶蟲脒原藥市場成交低迷,報價分別為17.2萬元/噸、17.8萬元/噸;毒死蜱原藥價格下調至4.7萬元/噸;辛硫磷原藥價格下調至3.95萬元/噸;烯啶蟲胺原藥價格下調至26.5萬元/噸。而整體菊酯類成本支撐較為明顯,價格保持高位。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藥維持在36萬元/噸高位;聯(lián)苯菊酯原藥維持在42萬元/噸高位;氯氰菊酯原藥高報價至13.2萬元/噸。
江西眾和化工市場總監(jiān)楊森認為,春耕殺蟲劑市場整體需求雖有所增加,但相比往年還是偏弱。主要原因是受原藥價格上漲影響,制劑企業(yè)價格隨之上漲,而經銷商對漲價接受度偏低,尤其是縣級及以下的經銷商銷售壓力增加,訂貨熱情不高,在下游訂單未能有效跟進的情況下,制劑企業(yè)采購心態(tài)保持謹慎。
除草劑:需求增加價格走高
今年春耕期間,我國除草劑需求比上年將有所增加,價格也會逐步走高。
據(jù)了解,我國百草枯面臨禁用,敵草快用量將會增加,草甘膦用量會縮減,而草銨膦作為百草枯主要替代和應對雜草抗性的優(yōu)質除草劑,用量明顯增加;苯吡唑草酮、氨唑草酮、雙環(huán)磺草酮、二氯喹啉草酮、氟氯吡啶酯等新型除草劑用量也將增加。
從主要產品市場看,在過去的3個多月,我國草甘膦成交價格相比2018年高點回落近4000元/噸,草銨膦回落近5萬元/噸。大宗除草劑價格雖回調力度較大,但對除草劑整體價格指數(shù)影響不大。截至上周末,國內除草劑整體價格指數(shù)同比相當。
目前草甘膦價格有所反彈,主流成交價2.43萬~2.46萬元/噸,上海港FOB主流報價3630~3660美元/噸;草銨膦原藥消化原有庫存,下游補貨謹慎,價格緩慢回調至15萬元/噸;敵草快母藥終端市場放量緩慢,渠道消化庫存為主,主流報價3.8萬元/噸。
山東省農藥檢定所前所長楊理鍵認為,隨著春耕需求的逐漸釋放,除草劑整體需求隨之增加,價格將高位盤整,這主要基于四方面原因:一是因江蘇省環(huán)保事件頻發(fā)和生產許可證核發(fā)問題,使一些原藥企業(yè)不能正常生產;二是包裝廢棄物處理給企業(yè)和經銷商帶來壓力;三是百草枯基本退出市場,替代產品價格高;四是土地流轉加大,規(guī)?;a增多,化學除草應用面加大。
殺菌劑:需求平穩(wěn)維持高位
今年春耕期間殺菌劑總體需求與上年相當,但品種又各有不同,整體行情將維持高位。
據(jù)介紹,甲霜靈、三唑類、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咪唑類用量將減少;腐霉利、異菌脲、菌核凈、霜霉威、霜脲氰等用量基本持平;嗎啉類、酰胺類、氟噻唑吡乙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用量上升。另外,生物殺菌劑用量也將增加。
行情方面,截至上周末,中國殺菌劑市場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漲4.58%,是大類農藥中行情最好的。其中,嘧菌酯原藥價格維持在37萬元/噸;醚菌酯原藥市場價格32萬元/噸;肟菌酯原藥流通貨源報價約50萬元/噸;丙環(huán)唑原藥報價12.2萬元/噸;氟環(huán)唑原藥市場報價75萬元/噸以上。
安徽中農縱橫農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研究員張波認為,從基礎類化工原材料到各種農藥中間體行情呈現(xiàn)盤整上升走勢,給殺菌劑原藥成本帶來強勁支撐。此外,下游需求方面,國外農化巨頭進入補庫存周期,內外貿需求增加。但與往年不同的是,近期隨著農藥產品價格漲至高位,下游企業(yè)備貨熱情低迷,市場進入高位僵持緩慢回落狀態(tài)。目前殺菌劑整體價格雖出現(xiàn)一定回調,但春耕客觀需求增加,以及經銷商備貨積極性逐漸提高,有望支撐價格重回高位。(楊益軍)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